人物簡介
崔岫聞:生于中國哈爾濱,1990年畢業(yè)于東北師大美術系,1996年中央美術學院研修班畢業(yè),首位在英國泰特美術館展出作品的華人藝術家,其視頻代表作《洗手間》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其作品亦深受藏家青睞,在蘇富比等國際拍賣行多次拍賣,市場表現良好。2010年她曾當選“第五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藝術家(攝影類),榮獲“2010年時裝雜志優(yōu)雅女性評選大獎”,并于2011年獲頒“風尚權力榜之藝術領袖”獎。
財富堂:從最初的《玫瑰與水薄荷》到《洗手間》再到《神域》、《元素》,您的創(chuàng)作似乎是經歷了從“兩性關系”到“女性關注”再到“去性別化,著眼于整個人類精神狀態(tài)”的轉型,您認為是什么影響和促成了您的創(chuàng)作轉變?
崔岫聞: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思維的開闊、思想的深度探索以及對生命的覺悟。
財富堂:您認為女性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優(yōu)勢和劣勢分別在哪里?在這個相對男權的社會里,走在藝術探索和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您是否曾經遇到過比男藝術家成功更多的困難?可以具體談談嗎?
崔岫聞:生理性別決定男女思維模式是有一定的差異性的,但不論哪種思維模式,都能夠讓自己覺悟,只是看自己的思維是否透徹。每一個藝術家的成功都有自己的路徑和模式,只能當勵志參考,不可復制和拷貝,更不可把男性作為假想敵,沒有誰比誰的成功更難或更容易。
財富堂:在描述各行業(yè)一些成功女性時,各行各業(yè)(從藝術界到政治界)都喜歡前面凸顯出“女性”的身份,您對這個問題怎么想?比如在藝術領域來講,您感覺有沒有所謂的“女性藝術”?如果您覺得可以有,那么為什么?是父系社會的環(huán)境導致的嗎,還是別的什么?
崔岫聞:女性身份是真實的存在,不用凸顯也是女性,性別標準和社會標準同時作用時,女性身份就會被凸顯了。性別標準只作用于女性,對男性無效,當下本就是男性社會,女性藝術也同理。
財富堂:女性藝術家會不會由于多數擁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識,變得不太能夠在生活中與異性相容,過那種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
崔岫聞:柴米油鹽也有個標準,生活方式也需要建構。如果我們的思維僅僅停留在功能性的溫飽問題,跳脫不出物質層,那是一種活法,如果要建構出一套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方式,那又是另一套活法,一個女人一生只面對一個男人,最多也是有限的多,其實只要另一半與你的價值觀相同,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財富堂:想聽聽您對目前一些作品,比如2012年《元素》系列的闡述?可以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之前的一些作品談談嗎?
崔岫聞:我的創(chuàng)作一條線索是:生理、心理、精神,另一條線索是:具象到抽象的轉換,形式上的變化只是表面,內在是思想、精神和思維空間的變化?!对亍肥沁M到精神層面并且用抽象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作品。努力拓展人類在現有的可能性的情況下思維空間在宇宙中能夠觸及多遠。當代藝術也是挑戰(zhàn)人類思維空間的可能性的一種方式。
財富堂:我了解到,在您創(chuàng)作的改變中,理論的閱讀給過您不少啟發(fā),平時閱讀中您最大的興趣點是什么?比較喜歡閱讀什么內容和題材的書籍?
崔岫聞:興趣點在觸動自己覺悟的可能性上,這種標準下,閱讀不僅僅停留在書籍上,任何與生命有關的事情都可以閱讀。書籍類喜歡閱讀哲學、佛學書籍,最初的思維在這兩個學科門類中游弋,最終至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財富堂:您的生活中除了藝術創(chuàng)作,其他的愛好?
崔岫聞:思考,各種學習,對各種新鮮事物保持敏銳思考。享受思考、覺悟所帶來的生命的愉悅感。
財富堂:自畫像往往是一個藝術家自己的精神寫照,您也曾在早期繪制過“Self-portrait”,您認為自己的精神特質是什么?如果現在再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和那個時候有什么不同?
崔岫聞:我6歲開始意識到心跳,雖不清楚生命的意義,但那時就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自由、獨立、精神”,是我生命永恒的追求,無論過去或者現在還是將來。
財富堂:如果有機會再重回20歲,整個世界才剛剛向您展開,您想對那時候的自己說點什么?
崔岫聞:就像現在我對那些20歲的孩子們說的:出身不能選擇,但自己的未來可以自己選擇,不僅僅是20歲,在生命的任何節(jié)點上都希望遇到哪怕僅僅是一本好書甚或是更多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