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超聲檢查 肝硬化 肝癌 肝血管瘤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2-0040-02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48歲,已婚,因右上腹不適5d于2012年3月17日來我中心門診?;颊咦允鲇?0年酗酒史。腹部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肝左葉長35mm,厚76mm;右葉肋下斜徑108mm。門靜脈寬11mm。肝外形欠規(guī)則,包膜不光整,呈鋸齒狀,肝靜脈變細,走行不清晰,肝內實質回聲增粗不均勻呈粗顆粒狀,肝右后葉見56mm×48mm×50mm低回聲團,邊界尚清晰,外形尚規(guī)則,內部回聲欠均勻,周邊見暗暈回聲。肝右前葉見大小約21mm×14mm×16mm高回聲團,邊界欠清,無聲影及暗暈,內部回聲欠均勻;膽囊壁毛糙,厚約4mm;胰、脾、雙腎未見明顯異常。超聲波檢查提示:肝硬化,肝右后葉實質性占位(考慮肝癌),肝右前葉高回聲團(血管瘤可能),建議進一步檢查?;颊哂诖稳涨巴鶘|方肝膽醫(yī)院做增強CT檢查,提示為:肝硬化,肝癌,肝內血管瘤。收住病房并立即手術,病理切片證實為肝細胞癌。
2 討論
原發(fā)性肝癌(簡稱肝癌)在我國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的三大癌癥(胃、食管和肝癌)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三,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起病隱匿,缺乏特異性的早期表現(xiàn),當患者一旦確診,大多屬于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肯定,可能與下列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有關。①病毒性肝炎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約1/3有慢性肝炎史;②肝硬化 原發(fā)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50%~90%,而長期嗜酒引起的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因素,約2%~3%的慢性嗜酒者通過酒精性肝硬化發(fā)展為肝癌。在我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癌者幾乎都伴有乙型和(或)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而嗜酒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存者肝癌的發(fā)生率高,發(fā)病年齡提前,預期壽命短。③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的代謝產物黃曲霉毒素B1有強烈的致癌作用;④飲用水污染;⑤其他 一些化學物質如亞硝胺類、偶氮芥類、有機氯農藥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質。
肝臟超聲檢查是最常用的篩查方法之一。超聲檢查為非侵入性檢查,對人體組織無任何不良影響,其操作簡單、直觀準確、費用低廉、方便無創(chuàng)、廣泛普及,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治療后隨訪。結節(jié)型肝癌病灶體積小且數(shù)目多,巨塊型肝癌為單個巨大的癌塊。無論是結節(jié)型或塊型肝癌,其聲像圖具有共性,就單個病灶而言,肝實質內出現(xiàn)局限性實性結節(jié)樣異?;芈?,回聲高低不一,呈不均勻分布,具多變傾向。結節(jié)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周圍有低回聲暈環(huán)。
低回聲型血管瘤誤為肝癌的比例較高,有報道誤診率可達30%,因此應注意肝癌與肝血管瘤的鑒別。肝癌內部多為不均質回聲,呈結節(jié)鑲嵌狀,如有“暈圈”容易鑒別。肝血管瘤聲像圖多數(shù)是反射增強型光團,具有清晰整齊的邊界,似有“硬結病灶”感,內部回聲一致性增強,相對均質,常有血管支顯示,即稱血管裂開征,這是血管瘤的重要特異征象。且血管瘤則較小,大多數(shù)為2cm左右,并多位于三支肝靜脈末梢或匯入下腔靜賺附近,呈散在性,數(shù)目1~3個不等,發(fā)展較慢,病員無任何自覺征狀。借此可與肝癌進行鑒別。
肝癌的早期表現(xiàn)很不典型,因此定期的體格檢查非常重要。對于≥35歲的男性、具有乙肝病毒(HBV)和(或)丙肝病毒(HCV)感染、嗜酒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個月進行一次檢查。對甲胎蛋白(AFP)>400μg/L而超聲檢查未發(fā)現(xiàn)肝臟占位者,在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以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腫瘤后應進行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