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味覺,香極了就是“臭”,臭極了反而“香”,這叫物極必反,微妙在于臨界點。為什么滬人喜歡吃臭豆腐干、臭乳腐,寧波人一見臭冬瓜、臭莧菜梗就食欲大開?我是吳地人,吃小菜喜歡帶點甜,竟然對臭豆腐干、黑心臭咸鴨蛋、臭乳腐頗感興趣,淪落為“逐臭之夫”。
兒時,我居住的石庫門老弄堂里每天下午總有一個老頭挑著柴爿、臭豆腐坯、辣火醬和油鍋的擔子。爐火一燒,青色的油煙升騰,彌漫整個弄堂。奇怪!那股青煙好像是傳遞信號的狼煙,頃刻引來大人小孩圍觀,鍋里油氽著的臭豆腐逐浪翻滾,香氣四溢。當臭豆腐表皮色澤逐漸泛黃硬結,老頭鉗起臭豆腐干,用竹筒里的麥桿往中心一插,蘸上辣火醬。等急了的臭豆腐干粉絲們馬上行動,顧不上油泡吱吱作響的臭豆腐干有多么燙,急吼吼往嘴里塞。臭豆腐干表面松脆,里面柔軟,鮮、咸、油、辣、臭,五味齊全,嚼之,鮮汁四濺,滿口噴香,享受的就是“滾燙”二字,這才是品味老上海臭豆腐干經(jīng)典風味的標準?,F(xiàn)在用精制油、煤氣罐氽出的臭豆腐干尋不到舊時感覺,也缺少了人物場景,柴爿擔子、麥桿、菜油、石庫門以及那股熟悉的青煙,醇厚的鄉(xiāng)土臭味已經(jīng)大大變味。
寧波人喜歡吃臭冬瓜、臭莧菜梗,舊籍記:“莧菜梗梗如蔗段,腌之氣臭味佳,最下飯?!蔽姨匾獠稍L了從前同事的師傅,寧波鎮(zhèn)海人陳愛菊女士。她說此物宜熱天制作:取60~90厘米長的青紅色米莧梗,切成10~14厘米的長段;冬瓜要切大塊,老冬瓜帶白霜最佳,去籽,保留瓜皮;鍋中放清水用大火煮米莧?;蚨?0分鐘左右,冷卻一夜,早上撈出,放在陶甕里(現(xiàn)在用大玻璃密封罐),加入500克米莧?;蚨?,并配以一匙半食鹽;再拿一塊臭豆腐,捏碎放入陶甕中;密封后冬瓜發(fā)酵3~4天可開翁,莧菜梗發(fā)酵一周可開甕。冬瓜、米莧梗要分開制作,10天內要吃光。要注意的是,食材要冷透后再裝甕腌制,陶甕密封后千萬不可開封攪動,不能沾生水,否則會酸臭敗壞。腌成開甕,一股特殊臭味飄然而出,此物開胃提神,臭中隱香,香里透臭,不是臭不可聞,而是臭得空靈,臭得神奇,臭得誘你上癮。寧波人不可一日無此君,屬下飯佳肴,吃時裝盆不要忘記加點味精,淋上麻油,味道“交關”(滬語意為“非常”)好!咬一口,吮出一股莧菜梗墨綠色的精華鮮汁水。臭冬瓜吃時吐皮,軟糯鮮臭,一抿即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臭鮮味穿透你的味覺神經(jīng)末梢,熨平你的胃膜褶,片刻后,不覺得臭,滿口轉而變得平和清香,回味的感覺只有“鮮咸”二字。
關于臭味食品,羅強先生曾撰文:章太炎嗜吃臭東西,以臭為美味。一次,畫家錢化佛帶來一包紫黑色臭咸蛋,章大樂,竟然開口說:“你要寫什么,只管講?!备魞商欤X化佛又帶來一罐極臭的莧菜梗,章更是樂不可支,說:“有紙只管拿來寫。”錢要他寫“五族共和”四字,他竟一氣寫了40多張。后錢又陸續(xù)帶來臭花生、臭冬瓜等物,讓章又寫了100多張,不管什么內容,章居然無不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