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個灶王爺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要祭灶,即祭送灶神上天,又叫“辭灶”或“送灶”。祭灶習俗由來已久,唐朝羅隱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詩句,可見祭灶在中國民間流傳很久。
過去每家每戶灶間都有“灶王爺”的神位,現(xiàn)在城市里已不多見,但山東農村廣大地區(qū)依然供奉灶王爺,各地祭灶的習俗基本相同。
供奉灶王的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北面或東面,中間供其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F(xiàn)在山東農村的多數(shù)家庭已沒有灶王龕,而是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魯西南地區(qū)大多貼在灶臺一側的墻上,膠東地區(qū)因為燒炕,鍋灶在正房,灶神畫像一般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墻上。灶王神像要斜著貼,寓意“灶王爺往里倒,打的糧食吃不了”。
現(xiàn)在,山東的大部分農村地區(qū)都保留著祭灶習俗,一進臘月集市上就有大量的灶王神像出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請灶神(即買灶王神像)。灶王像由木版印刷,色彩艷麗。有的畫像上只有灶王—人:有的則是男女兩人,女為灶王的夫人,稱為“灶王奶奶”;有的像上為三人,灶王坐中間,兩側各有一女,為灶王的大房和二房夫人,這大概是模仿了人間封建社會中官宦人家多妻妾的現(xiàn)象。有的灶王像在灶王的左右還有幾位文武官員模樣的人物,是為灶王的部下以聽命于灶王,以顯示灶王的至高地位。灶王像的下部一般有聚寶盆和搖錢樹,象征招財進寶,可以給家里帶來金銀財寶和富足生活。灶王神像兩旁一般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lián),上面是“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之類。
傳說灶王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灶火,并監(jiān)督家人的善惡,人們多將其視為神靈,保佑家人平安。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tài)度很虔誠和尊重,平時有好飯時如包餃子、炒肉,吃飯之前要先敬給灶王爺吃,之后家里人才可動嘴。有的人家初一、十五還要向其燒香燒紙,希望他保佑全家平安。
灶王上天言好事
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的意圖就是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300天,小罪要減壽100天。所有人都希望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替自己美言幾句,得到玉皇大帝的獎賞而不是懲罰,給家里帶來幸福,保佑來年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祀儀式送灶神,盡量伺候好這位灶王爺,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
祭灶般是在二十三日晚飯前進行。在山東,祭祀用品一般是柿餅、花生、瓜子、點心、水果等供品,還要有用麥芽糖做的糖瓜。據(jù)說糖瓜有兩層意思,一是糖瓜味甜,希望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甜言蜜語:二是糖瓜有黏性,能封住灶王的嘴,讓他少說壞話;還有的把糖抹在灶王嘴周邊,邊抹邊說“好話多說,歹話別說”,這叫“甜口司令”;也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門,叫“醉司令”,醉得灶神就不能亂說話了。
準備好供品擺放在“灶王爺爺”前面,還要放上燒紙和用金箔紙疊的元寶,再擺上用紙粘的錢袋子、糧袋子數(shù)條,準備灶王從天上返回時裝錢糧用。為了灶王上天方便,還要用秫秸為灶君扎一小馬以供騎乘,同時還要擺放一些谷草和雜糧,用以給灶王喂馬,為灶王上天行程準備得極為周到。
祭灶前,男人放鞭炮,女人煮餃子,先盛一碗餃子放在灶王像前,然后擺上糖瓜、果品,把舊灶神像小心地揭下,一家人跪地,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灶王像,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灶王的地點各地有所不同,濟南附近地區(qū)是在街門口面朝南燒掉,魯西南是在灶屋門口西南向,膠東地區(qū)則有在院子南墻根燒灶王的習慣。
山東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通常都由男人主持祭灶,現(xiàn)在一般由家里的女主人來主持。主持祭灶的人在祭灶中年年念念有詞,各地方略有不同,一般有“上天言好事,回家保平安”、“今天是臘月二十三,灶王爺爺您上西天。少說閑言碎語,多捎糧食多捎錢。再待七天來家過年”、“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等等。不論什么說辭,都是希望灶王爺能替自己滿足心愿,為全家?guī)硇腋H缫狻?/p>
燒了舊灶神像以后,新灶神一般到到除夕再貼,這就是“接灶神”。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所以這一天要歡迎灶神來家。不過一般沒有接灶神的儀式,只是把“請”來的灶神像恭敬地貼在墻上。過完年后,諸神重返天庭,唯有灶王留在家里,直至下一年回歸天宮。
祭神祀祖祈福求祥
山東祭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遍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還用柿餅,威海用糯米餅、小糖瓜,日照、無棣、招遠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成武等地稱此為“涂神口”,有的還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鍋灶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還有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讓灶王啟程前吃上一頓餃子。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灶之后還有上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兇。
“小年”這天,濟寧鄒城市習慣蒸黍米糕,叫做“年年糕”,農家蒸饃備菜、殺豬宰羊,叫做“忙年”;親朋互相饋送禮物,叫做“送年”。煙臺市的長島要在這天祭祖,家家掛燈籠。在淄博一帶,在小年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理發(fā),干干凈凈準備過年。
山東還有些地方有過小年衛(wèi)生清掃的習俗。膠東、魯北等地區(qū),從臘月二十三日以后,選一好天全家動手,把家具等全部搬到院子里,徹底清掃一遍,鍋碗瓢盆也要擦拭干凈,家家戶戶煥然一新。
過了二十三,諸神和灶王一樣都上了天,民間百無禁忌,娶媳婦不用擇日子,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年底結婚的風俗在農村至今盛行。
“辭灶辭灶,年下來到”。過了小年以后,家家戶戶準備過大年。二十四清掃衛(wèi)生,二十五蒸饃饃,二十六殺豬,二十七凈鍋、二十八過油,二十九燉肉、三十包餃子,一直忙到年三十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