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主陣地。有品位的思想品德課堂應是有生命意蘊的課堂教學。富有生命意蘊的思想品德課堂,其核心是為“學”而教,逐步幫助學生形成與發(fā)展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更好地潤澤和促進生命的成長。其運作要旨是:以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前置學習”為抓手,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尊重學生的原有認識,洞察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脈絡,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與交流,逐步引導學生實現(xiàn)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和過程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做負責任公民的意識。
“前置學習” 引領學生走進教材
對學生成長來說,最有效的途徑是自主學習。有人認為,讓學生有備而來的課堂,才是生命的課堂。所謂“前置學習”,是指教師依據(jù)學生學習需要和認知能力、課程標準要求以及教材內容,為指導學生如何“預習”而設計的學習方案。學習方案的框架結構一般有兩大板塊: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學習目標的確立與教案中的“教學目標”不同,目標制定的中心由教師如何“教”轉變?yōu)閷W生如何“學”,要讓學生明確“學什么,如何學”。所以在表述時,不能籠統(tǒng)地使用“了解”“掌握”等詞,應有具體的量和質的規(guī)定,多用“知道”“記住”“辨別”“比較”等詞來表述。
自主學習是“前置學習方案”的主體。在自學設計中,應該做到知識線、情感線、能力線貫穿于整個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中,做到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和諧統(tǒng)一,知識與能力、情感的協(xié)同發(fā)展。具體內容一般可圍繞以下兩方面來設計:
一是自讀自悟、整體感知。學生初讀教材文本之后,對教材內容應該有個初步的整體了解。同時引導學生感悟教材文本,讓學生讀進去,想開來,即悟義、悟道、悟情、悟法。教師在編制“前置學習方案”時,可采用半填空、問答等形式幫助其對重要結論自讀自悟;也可采用批注閱讀的方式,讓他們自主學習。
二是拓展延伸、激活經(jīng)驗。學習教材既要務本,又要超本。學案中可以通過設計社會調查、資料收集、情感體驗等形式,提供多樣化的生活體驗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從而為后面的課堂教學對話積累豐實的感性材料,有效地激活學生的道德情感。
教學實踐表明,一份優(yōu)秀的“前置學習方案”應具備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簡約性。學習內容不宜過多、過細,而在于核心問題抓得“準”,問題設計“精”,使學生看得下去,想得開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課前預習,指導學習方法,不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同時又給課堂教學留有一定的空間。二是層次性?!扒爸脤W習”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自學內容的編制一定要做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讓優(yōu)等生在疑難問題的啟發(fā)下積極地思考與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習潛能。三是生本化。教師在設計課前指導學習的問題時,要用學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學生的認識經(jīng)驗去感知教材,用學生的思維水平去研究教材,充分考慮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學習障礙。四是問題式。將知識點轉變?yōu)樘剿餍缘膯栴},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為上課時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預作伏筆。
合作交流 點燃學生思維火花
通過“前置學習”,每個學生都帶著有準備的頭腦走進了課堂。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學生組織起來,成立合作學習小組,通過“因材設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將自己的認識和能力充分展現(xiàn)出來,與同伴分享,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讓學生在小組內將自己的問題呈現(xiàn)出來,通過同伴互助,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結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課堂教學文化的變革,更是改變課堂教學的內涵性“基因”。基于此,就有必要加強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引發(fā)學生思維碰撞,提高小組合作效率,促進學生自我生長。
加強合作技能培訓 由于學習小組是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可靠依托,這就要求在合作學習小組成立后,必須進行合作技能培訓,獲得小組交流的基本技能,做到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討論。關鍵是能夠清晰、準確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學會對別人的發(fā)言進行評述,討論時要學會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小組長負責制 小組長是小組交流的主持人,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人物。要使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需要教會組長帶領組員進行討論與交流。組長應該承擔起三項職責:一是確保每位組員都能參加到小組交流活動中來;二是帶領組員聽取別人的意見,引導組員進行討論;三是引導組員形成小組一致性的意見,并確定小組發(fā)言的代表。
建立小組評價機制 把小組總體學習成果作為評價的依據(jù),才能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局面。把整個評價的重點由鼓勵個人轉向鼓勵小組,這種突出小組團體、淡化學生個人的評價,易于引導學生把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中去。而團體成功又能激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合作,從而獲得共同發(fā)展。
匯聚小組集體智慧 要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班級匯報交流機制。小組代表的發(fā)言此時不再代表個人的意見,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在小組交流過程中,通過對問題的探討與結論的概括,初步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通過這樣的討論交流與匯報,學生建構的知識會更充實豐滿,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同步發(fā)展,課堂也才真正呈現(xiàn)出生命活力。
點撥提升 促進學生完善認知
依據(jù)自主“前置學習”,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已解決了“會學的”和“能學會的”;同時,通過前面的學習也形成了新問題,這個問題將可能是課堂需要探究的教學目標。因此,此時教師的“教”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系統(tǒng)講授,而是從學生預習后的“現(xiàn)實起點”出發(fā)、走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要解決的“問題”。教學中,更多的是點撥與提升,或規(guī)范表述,或解答疑惑,或糾正錯誤,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感悟思想方法。通過問題的解決,獲得某類問題圖式,形成相應的問題解決技能。教師如何通過點撥增強學生的“對話”能力呢?
當學生的感悟“言之有理”時,要助開掘,暢其流 學生結合已有經(jīng)驗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獨特體驗猶如一泓清泉,成于思,存于胸。教師的責任在于善發(fā)現(xiàn)、巧開掘,并使之“資源共享”。教師的及時肯定與鼓勵,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自己的目光閱讀教材、審視生活、關注社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從而悟出更多屬于自己的東西。
當學生的理解“恍惚朦朧”時,要善搭橋,解其圍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與認知局限,往往對文本中深刻的含義理解不透,導致對文本材料的感受、體驗常常淺嘗輒止。此時,教師應以敏銳的視角及時捕捉與點燃,為學生在新知與舊知間搭橋鋪路。
當學生的體驗“似是而非”時,要慎褒貶,巧固本 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出現(xiàn)對問題的認識與解讀有曲解或誤解是常有的事。對此,作為教師要認真對待這些信息,順應學生的思維進行點撥,讓學生在教師智慧靈性的引領中,學會交流對話,學會傾聽接納,在自我修正中學會建構和提升認識,進而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自身道德素養(yǎng)。
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準確定位目標 基于成長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需要思考每一節(jié)課到底要達到什么目標。只有努力達成每一節(jié)課的目標,促進學生成長的整體目標才能得到落實。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因而,教師的教學應準確把握課程的綜合性,以學生健康成長需要處理的主要關系為線索,將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科學設計,避免將這些內容割裂開來,分塊進行教學;應準確把握思想品德課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傳授和記誦知識,努力使知識的學習服務于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需要。
把握學生認知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人的認知結構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有效的學習是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學習。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生”施教,引導學生向著潛在的、更高的水平發(fā)展。首先,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充分考慮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知識建構過程的難點。其次,要通過“前置學習方案”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和需求,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設計,將時間與精力用在學生感到困惑或不會的地方。再次,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發(fā)表自己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只有讓他們將自己的認識呈現(xiàn)出來,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切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注重方法指導 要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三種學習方法:一是利用教材與“前置學習方案”自主學習,二是在課堂小組討論學習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三是學會對別人的觀點與方法進行選擇與辨析,能夠將別人好的觀點與方法進行總結,并針對別人的觀點與方法提出質疑與建議。
提升學習信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成功的課堂教學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斷體驗學習的成就感,享受學習,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洪澤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