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慰純 雷慶 莊子惠
〔摘要〕本文以SCIE為例總結(jié)歸納了Web of Science的一些檢索方法,同時簡單介紹了JCR的影響因子及分區(qū),以及ESI的高引頻檢索。
〔關鍵詞〕Web of Science;SCIE;JCR;ESI;收錄;引用;影響因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15
〔中圖分類號〕G254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5-0062-04
Web of Science是美國Thomson Scientific(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基于WEB開發(fā)的產(chǎn)品,是大型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數(shù)據(jù)庫,包括三大引文數(shù)據(jù)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簡稱A&HCI))和兩個化學信息事實型數(shù)據(jù)庫(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簡稱CCR和Index Chemicus,簡稱IC),以及科學引文檢索擴展版(Science Ci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科技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dex-Science,CPCI-S)和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alities,CPCI-SSH)3個引文數(shù)據(jù)庫,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為檢索平臺。
SCI和SCIE(SCI Expanded)分別是科學引文索引及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即網(wǎng)絡版),主要收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重要期刊,前者收錄期刊3 600多種,后者收錄期刊6 000多種(包括2 000多種外圍刊),學科覆蓋150多個領域。在SCIE中的所謂的外圍刊其實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些期刊也是ISI從全世界學術期刊中精選出來。因SCI的WEB版1997年才推出,在此之前國內(nèi)各文獻單位所訂購的多為SCI的印刷版或光盤版,所以自然形成了以這兩種版本所收錄的3 000余種期刊為基礎的學術統(tǒng)計和評價體系,當SCI的WEB版出現(xiàn)后也就自然出現(xiàn)了核心刊和外圍刊的區(qū)分。不過目前隨著網(wǎng)絡版的普及,外圍刊的概念很快就不再存在了。
SCI已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準的代表性工具,由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科學、學術界將其收錄的科技論文數(shù)量的多寡,當作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實力指標之一。就SCI本身來說,其索引功能幫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員獲取最需要的文獻信息,這也是創(chuàng)始人加菲爾德創(chuàng)辦SCI的目的所在,即通過文獻搜索的辦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領域或即將探索領域的研究數(shù)據(jù),從而減輕了不必要的勞動,更好地結(jié)合現(xiàn)存的數(shù)據(jù)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通過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論文是否被他人引用過,引文次數(shù)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學科的發(fā)展過程。另外,使用SCI還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沒有關于某一課題的評論,某一理論有沒有被證實,某方面的工作有沒有被擴展,某一方法有沒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論文質(zhì)量和學術水平的功能。SCI索引對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立項以及在具體的課題研究時及時了解國際動態(tài)都有很大幫助。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學術界也是百花齊放,各類刊物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了更好地與國際科研學術接軌,南京大學率先引進了SCI,并將其作為科學評價體系,即科技工作者發(fā)表論文所在的刊物是否被SCI收錄,其影響因子的高低是多少,這決定了對學者理論和研究評價的標準,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國內(nèi)SCI檢測機構納斯科學論文編輯中心認為還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盡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積極意義將糾正到國內(nèi)學術界、科學界的裙帶之風,門派之風,關系之風,SCI嚴謹、科學的評價結(jié)果,對我國科技工作者是一個重要的鞭策,一方面提高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視野,不再是“閉門造車”;另一方面,在與國際接軌中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顯著的科研成果。就目前具有更多爭議的命題——SCI究竟是否是衡量國內(nèi)大學、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尺度之一,依據(jù)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刊物發(fā)展的情況,這種評價標準有必要進行下去,SCI在我國的長遠發(fā)展,勢必刮起一股學術正風,對我國科教事業(yè)具有舉足輕重的積極意義。在我國,經(jīng)國家科學技術部有關部門和領導研究,決定從2000年的統(tǒng)計工作起,SCI論文統(tǒng)計用檢索系統(tǒng)改為用SCIE。也就是說:如果某位作者的論文被2000年版以后的SCIE收錄,就算是被三大檢索刊物之一的SCI收錄了。
21被SCIE收錄論文的引用檢索
例如查找SCIE收錄的論文“Oscillatory dynamics in a simple gene regulatory network mediated by small RNAs”的引用情況,采用上文的方法在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顯示結(jié)果如圖7所示。
直接點擊Times Cited后面的8就可以查看該文的引用情況。當然,這里顯示的引用是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數(shù)(即上文提到的“Times Cited in Web of Science”字段),而不是SCIE的引用次數(shù)。圖7引用檢索
22從引文途徑檢索被SCIE論文引用
如何單純的查找被SCIE引用的情況呢?下面以“Activation of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inhibits LongTerm Potentiation with synapse-associated impairments”這篇文章進行說明。此時檢索應該從引文檢索界面(Cited Reference Search)進行,而不是收錄檢索界面,如圖8所示:圖8被引題名檢索
同樣在Citation Databases下面只勾選“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1899-present”,表示檢索SCIE數(shù)據(jù)庫。需要說明的是,Web of Science最近的一次改版在引文檢索界面中添加了“Cited Title”一欄,可以方便的查找已知題名論文的引用。采用上述方法,檢索結(jié)果顯示如圖9所示:圖9被引檢索結(jié)果
在select下面打鉤,選擇“Finish Search”,此時顯示的數(shù)據(jù)是48條,而不是圖9中Citing Articles下面顯示的49條,這里的“49”就是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數(shù),而“48”則是SCIE引用次數(shù)。
如果不知道文章的英文題名,而想要知道某位作者的論文SCIE引用情況,如檢索“陳建國”的論文被SCIE引用情況,同SCIE收錄檢索一樣,將作者名簡寫為Chen JG or Chen J or Jianguo C or Jian-guo C,然后限定檢索項為“Cited Author”,如圖10所示:圖10被引作者檢索
這樣檢索出來的結(jié)果往往會很多,同樣需要進行組合檢索,可以將作者名與刊名(Cited Work)或發(fā)表論文時間(Cited Year)進行組合。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未被SCIE收錄的論文的SCIE引用情況檢索。
23H指數(shù)
在檢索出某位作者的全部SCIE被引論文后,可以得出該作者的SCIE H-index。h代表“高引用次數(shù)”(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員的h指數(shù)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shù)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shù)越高,則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數(shù)是20,這表示他已發(fā)表的論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論文總共有20篇。生物學家的h指數(shù)都偏高,表明h指數(shù)就像其他指標一樣,不適合用于跨學科的比較。
24ESI高引頻檢索
以上介紹了Web of Science的引用檢索,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shù)據(jù)庫高引頻論文的檢索方法。如檢索論文“(BI,C AND N)CODOPED TIO2 NANOPARTICLES”是否為高引頻論文,進入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shù)據(jù)庫后,在“Most Cited Papers”選擇“Highly Cited Papers(last 10 years)”,在“Title word”中輸入英文題名中的英文單詞,“CODOPED”AND“NANOPARTICLES”,顯示結(jié)果如圖11所示:圖11高被引檢索
表示該文是HIGHLY CITED PAPERS(last 10 years),反之無檢索結(jié)果則不是。也可選擇作者名、機構、刊名等進行檢索。
參考文獻
[1]李娜.Web of Knowledge新平臺的結(jié)構及其功能[J].圖書館學刊,2012,(5):113-114,124.
[2]薛秀珍,何萍.基于SCIE檢索的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學科發(fā)文及引文情況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1,(19):13-15.
[3]隆茜.SCIE和MathSciNet數(shù)據(jù)庫的引文檢索對比分析[J].圖書館學刊,2009,(1):110-112.
[4]王彬,蔣悟生.利用SCIE和JCR數(shù)據(jù)庫檢索與分析系統(tǒng)正確選擇投稿期刊[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0,(1):154-156,159.
[5]張春紅,汪安,徐克敏,等.擴展版科學引文索引(SCIE)的編排和利用[J].圖書館論壇,2003,(2):84-90,114.
[6]余麗清.SCI擴展版的檢索及其高影響因子動物科學期刊的利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3,(6):1014-1016,1018.
[7]從2000年起我國對《SCI》論文統(tǒng)計用檢索系統(tǒng)改為《SCIE》[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1,(1):129.
(本文責任編輯:王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