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元
在國外一些照相機收藏大家看來,中國照相機結構簡單、工藝粗糙、觀賞收藏價值低,如同“丑小鴨”一般,他們將中國生產的照相機視為雞肋而不屑一顧,因此形成中國相機藏品在國際上流通較慢等情況。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在某種程度上使國產照相機保持了一定的社會保有量和相對低廉的價位,為國產照相機收藏本土大眾化造就了良好的客觀條件。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有一定規(guī)模的國產相機癡迷群體,他們了解歷史,喜歡“國產”,并能夠品味出國產照相機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和韻味。
時代痕跡
作為“舶來品”,商品化的照相機登陸中國市場也僅近百年的時間。縱觀中國幾十年的照相機發(fā)展史,和其他國產工業(yè)發(fā)展一樣,也經歷了從仿制到自主研發(fā)的過程??梢哉f,從國產相機的收藏不僅能窺視到中國輕工業(yè)發(fā)展的軌跡,還包括國人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僅有較少的照相機生產企業(yè),基本上都集中在工業(yè)發(fā)達的大城市。當時照相機發(fā)展的水平還處在以仿制國外產品生產簡易相機為主,代表產品主要是上海生產的“華一”牌相機、 “萬林”牌相機、“仙樂”牌相機等,雖然當時照相機產量和銷量都不是很大,但中國卻從此走向了照相機向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道路。
上世紀50年代是國產相機第一個發(fā)展高峰期,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各個行業(yè)急需發(fā)展壯大,照相機行業(yè)也不例外。這期間幾乎是國產相機發(fā)展歷史上的高產階段。這一時期,國產相機主要以仿制國外高端相機和在國外相機基礎上簡化設計為主,在相機的技術上能夠借鑒的國外先進經驗,在生產過程中嚴格生產管理,產品用料考究、工藝規(guī)范,再加上當時工人的工作態(tài)度認真、責任心強,所生產的相機裝配工藝精細,質量上乘,大部分產品能夠達到或者接近國外同類相機的技術性能指標。其產品主要有以德國萊卡相機為藍本仿制的“大來”、“上海581”、“上海582”系列35mm旁軸相機;以日本瑪米亞6相機為藍本仿制的“七一”120折疊相機;以德國愛克發(fā)相機為藍本的“上海58-3”120折疊相機;以德國軋維爾等為藍本的“幸?!焙喴紫鄼C;以前蘇聯(lián)相機為藍本仿制生產的“紫金山”、“南京58”、“晨光”、“華山”等不同結構的35mm相機,以及以匈牙利相機為藍本仿制生產的“西湖35”、“天池”等產品,還有以德國相機為藍本仿制的“上海雙反”等系列等。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剛剛經歷了“大躍進”和3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yè)發(fā)展都遭受了重創(chuàng),照相機工業(yè)也沒能幸免?!拔母铩逼陂g國產相機的發(fā)展也受到了影響,特別是“北京牌”和“海鷗501”等相機成為當時受政治環(huán)境影響最大的產品。相機生產企業(yè)不但在相機說明書、包裝盒等紙質材料上印刷了毛主席語錄和政治口號,還“別出心裁”地在相機頂蓋和鏡頭圈壓制了毛體的毛主席語錄和其他政治祝福語。這些相機不但成為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見證物,也成了世界相機發(fā)展史上絕無僅有的將政治因素融入相機制造的案例,因此這些相機也具備了“文革”藏品的特征和價值。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尚處在政治的狂熱期中,相機名稱具有明顯的時代色彩。一些相機的生產企業(yè)為了迎合政治的需要,動用了國家最尖端的光學設備、材料及人員,精工細作,不計成本制地造了以萊卡M型相機和哈蘇相機為藍本仿制的“紅旗牌”135旁軸相機、“東風牌”120單反相機,及以德國祿來福萊克斯相機為藍本生產的“珠江七型”120雙反相機。雖然這些相機生產數(shù)量僅僅幾百臺,但由于做工考究,性能基本能和進口原型機相媲美,不但成為中國相機發(fā)展史上的巔峰產品,也成為世界相機收藏界追捧的藏品。
這個階段生產的照相機名稱時代味十足。“紅旗”、“東風”、“環(huán)球”、“紅光”、“春雷”、“風光”……可以組成一部中國相機紅色歷史連環(huán)畫。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席卷神州大地,國人對生活的追求開始豐富多彩,彩色膠卷的普及也使人們記錄到了生活的五彩斑斕,造成照相機的社會需求激增,大量照相機生產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當時,中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qū)都有企業(yè)生產照相機,這個時期國產相機質量參差不齊,標準不統(tǒng)一,由于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簡化設計,致使部分相機粗制濫造,故障重重,雖然大部分都是以仿制國內成熟產品為主的生產模式,但同時也有一些企業(yè)自主研發(fā)了一些造型新穎、功能獨特的相機,為今天的中國相機發(fā)展史上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當時針指向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通過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一些沒有實力的相機生產企業(yè)紛紛轉產、倒閉,國內只留下為數(shù)不多的幾家。雖然這期間開始了引進國外的相機生產先進技術,通過中外合資,想方設法提高相機的性能,但是到了本世紀初,隨著數(shù)碼相機的商品化推廣,加劇了國產膠片相機走向低谷,并最終在發(fā)展史畫上了一個遺憾的句號。
各司其職
根據(jù)自己對國產照相機膚淺的認識,筆者將收藏的千余臺中國相機歸納為“普通相機”、“工業(yè)相機”、“特種相機”和“軍用相機”等類別。
普通相機主要是指使用110、135、120、126、127大畫幅膠片的照相機產品,這些相機以拍攝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為主要目的。這類相機產量巨大,品種繁多,從結構區(qū)分有旁軸取景相機、單鏡頭反光相機、雙鏡頭反光相機、折疊相機、外拍機、室內座機,轉機、搖頭機、立體相機和一次成像相機以及傻瓜相機、微型相機、簡易相機、玩具相機等;從品牌區(qū)分更是種類繁多,如“上?!?、“海鷗”、“東方”、“鳳凰”、“珠江”、“牡丹”、“華夏”、長城等,不勝枚舉。
軍用相機主要是指采用軍標設計,用于陸軍偵察指揮和安裝在軍用飛機、艦艇對目標實施照相偵察和攻擊取證使用的照相機。比如安裝在殲擊機上的“3型”、“4型”航空照相槍,安裝在偵察機、轟炸機機上的“航甲1430 ”、“航甲187A”和“航空三用相機”以及供陸軍地面?zhèn)刹焓褂玫摹?8B相機”和供記錄特種武器發(fā)射軌跡的“DB402型相機”等。中國的軍用相機大部分是隨著我國曾采用蘇式武器裝備國產化后的仿制品,但同時也有仿制瑞典哈蘇相機和自主研發(fā)的軍用相機,有些生產工藝也非常精細,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收藏情緣
多年前,受當時人均經濟收入因素的影響,照相機曾經在人們生活中屬于奢飾品,當時誰如果擁有了一臺相機,不亞于現(xiàn)在的人們擁有一輛高級小汽車。由于大家都公認攝影是一個昂貴的消費,所以每當拍攝一張照片時,都會左構圖、右取景,輕易不舍得按下一次快門,拍攝出的照片更顯珍重,拍攝過程留下的印象也比較深刻。
如今,老相機愛好者的群體數(shù)量在逐年增加,形成了不同的老相機主題拍攝討論群體,相機的制作和修理也是大家的熱門話題。除此之外,在收藏過程中的種種趣事,回想起來十分有意思。
筆者上初中時是名航空模型愛好者,能夠抱著自己制作的心愛的模型留影是我當時最大奢望,幾經周折,了解到同學家有一臺國產海鷗牌相機,最終同學為我拍下了這張難忘的照片,成就了我的夢想。巧的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同學聚會上,當我向這位當年給我拍照的同學展示出這張老照片后,他竟在幾天后將這臺相機從父母家里翻騰出來送給了我。這臺相機不但成了記錄我們同學間30余年友情的見證,也成了我最有意義的相機收藏品之一。
筆者在青年時代還有一段關于相機的搞笑情節(jié)。當時我在部隊擔任宣傳報道員,單位配發(fā)給我一臺老舊的“上海120” 雙反和“康泰斯S”相機,由于經常出故障,攝影包里鐘表起子、小鑷子也成了必備的修理工具,所以我一直想利用積攢的稿費買臺屬于自己好相機。鑒于費用有限,最后買了一臺“海鷗牌”135單反相機。拿到手后,當時的我感覺國產相機做工粗糙,名字土氣,不滿意,怕使用這臺國產相機“掉價”,虛榮心便開始作怪,將這臺相機的黑人造革套用油漆噴成皮棕色,相機的銘牌、商標用外文不干膠貼紙粘上,使之看起來很像“洋”品牌,雖然當時確實“蒙”住了一些人,但也成了若干年后戰(zhàn)友們聚會時常談起的笑料,所以這臺相機我也珍藏至今。
老相機在人們生活中的故事說也說不完,只要經歷過,相信每個人都會講出許多自己與老相機的故事和傳奇,老相機和老照片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在我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它們帶給我們的深遠影響和無盡的回味不是現(xiàn)在數(shù)碼相機和電腦可以拷貝出來的。當我們每次拿起老相機或看到老照片時,都依然可以遐想起老相機神奇夢幻般的成像和老照片上那滄桑歲月留下的無窮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