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打官司、對簿公堂是很有損顏面的事,是非曲直暫且不論,對峙雙方無論是誰都可能被鄰里坊間認為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而惹得一身“臊”。如今在各地法庭堆積如山的訴訟案卷,種類五花八門,扯皮難纏的糾紛更是比比皆是,比如那些頻頻爆出的發(fā)生在藝術品收藏圈中的訴訟糾紛,往往就是“剪不斷,理還亂”。
因鑒定機構(gòu)鑒定為“真”而買下的寶石,在轉(zhuǎn)手時又被同一機構(gòu)鑒定為“假”,價值大打折扣,鑒定機構(gòu)該不該賠償?17萬元賣出的古畫在拍賣會上賣出了8700萬元,欺詐購畫能否成立?從拍賣公司買回假古董,拍賣公司該不該承擔責任?管道漏水淹了樓下鄰居的字畫,究竟該賠多少錢?損壞的“350萬元”玉鐲到底值多少錢,誰來為它最終定價?
等等類似糾紛,多數(shù)都沒有得到令各方滿意的結(jié)果,甚至干脆不了了之,以證據(jù)不足為由駁回訴訟。這不禁讓人疑惑,為何一牽涉到藝術品、收藏品,判定糾紛對錯總是這么難?
在這些訴訟中,往往難判就難在涉案物品本身的特殊性上。藝術品的真與假、價值的高與低以及所屬權的問題,難以像其他商品那樣有著明確的界定體系和標準,收藏、交易也有著一套約定俗成的游戲規(guī)則。在過去,買錯了東西那是眼力不濟,算是交學費了,產(chǎn)生的糾紛也多由圈內(nèi)德高望重者于中間進行調(diào)和解決。而在今天的法律社會中,法庭擔負的重任自然越來越大,它的權威性就是維護公道正義的天平。
然而,對法庭來說,解決這樣的糾紛確實是一道難題,除了文物藝術品本身的特殊性外,這些難斷的官司中也暴露出這個圈子從交易、鑒定、監(jiān)管到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文物藝術品買賣需要有怎樣的合同方式?鑒定專家、鑒定機構(gòu)魚龍混雜,其權威性如何讓收藏者安心?一旦對簿公堂,文物藝術品的價格該如何衡量,究竟誰說了算?
難判的官司不等于不判,更不能草草了事,交出一筆糊涂賬。其中,藝術品鑒定問題是最大的難題,如何解決、完善,對判定糾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只有有了權威、公正的取證渠道,判決才能不失公允,還人們以公道。難判的官司越多,利欲熏心者越容易鉆法律的空子,最起碼的鑒定都成了問題,那收藏者的信心也就越來越受打擊,這是事關藝術品市場信譽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