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文
自1982年以來,國務院進行過六次機構改革。梳理在這幾次改革中被撤并掉的部委,回味其中人物命運的進與退,我們能看到在改革陣痛中不斷前進的中國。
最具計劃特色的糧食部先被撤
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機構精簡,糧食部被撤銷。對于這個結果,河南省盧氏縣的劉維漢早在三年前就有所預料。
1979年,劉維漢被任命為盧氏縣社隊企業(yè)管理局第一副局長。1980年春節(jié)過后,盧氏縣朱陽關公社決定學習鄰近的西峽縣的經驗,興辦了一家桐油加工廠,需要收購本社農民生產的桐油籽,這下與縣糧食部門發(fā)生了矛盾。糧食部門抱著傳統(tǒng)觀念不放,強調有史以來桐油籽都是由糧食部門收購,運出去加工,不準社隊企業(yè)收購和加工。
所謂的“傳統(tǒng)觀念”,是自1953年開始實行的全國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農民生產的糧食全部賣給國家,全社會所需糧食全部由國家供應,收購、倉儲、劃撥、調運等工作由成立于1952年的糧食部來完成。但是,在建國初期,涉及糧食跨省調撥這樣的事糧食部不能單獨完成,需要更高層面的協(xié)調。原糧食部副部長趙發(fā)生回憶,1961年9月,周恩來開完廬山中央工作會議來到南昌,當江西省委書記楊尚奎敬酒時,周恩來說:“要敬就敬三杯!但我有一個條件,干一杯酒,要增加你們省外調糧食一億斤,好不好?”
1980年,改革已啟動,但糧食仍需要在糧食部門系統(tǒng)內運轉。所以,當劉維漢要自己收購農作物時,矛盾就激化了。朱陽關公社將此事件寫成材料直接報送到國務院。國務院領導看后,又轉給鄧小平同志。
數(shù)日后,《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出很醒目的文章《發(fā)生在盧氏縣的一場“官司”》,并配發(fā)評論,批評地方限制農民收購、加工農副產品。
中央領導看到文章后,認為要進一步采取措施解決問題。鄧小平也發(fā)表意見稱,要從經濟體制上改革,糧食部和全國供銷總社可撤掉。
石油部,撤了還是“高帥富”
鄧小平要撤掉糧食部和供銷總社并非僅因為盧氏縣的風波。中國式計劃經濟對全國的生產生活都要計劃起來,結果之一就是不斷產生出各種部門。到1980年,國務院機構增加到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峰,其中機械工業(yè)就有7個部。
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稱“機構人浮于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講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致官氣十足”,“都已達到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1982年1月,他明確提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制的革命。
隨后,中央和國務院機構改革工作開始進行。國務院所屬部委、直屬機構和辦公機構,由原100個裁到61個,工作人員總編制縮減1/3左右。國務院本身的領導體制也進行了改革,副總理由13人減為2人。
糧食部就是在這一次機構改革中被撤銷的,其職能被整合到商業(yè)部。糧食市場逐漸放開,1983年、198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讓實行了32年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逐漸瓦解。到1992年底,全國844個縣(市)放開了糧食價格,糧食市場形成。
1982年的機構改革,由于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實現(xiàn)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機構不久又呈現(xiàn)膨脹趨勢。
1988年,國務院再次進行機構改革,撤銷煤炭工業(yè)部、石油工業(yè)部、核工業(yè)部,組建能源部。
石油工業(yè)部被撤銷后,其政府職能轉移到新的能源部,生產經營職能則被先后成立的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取代?,F(xiàn)在,這“三桶油”成為壟斷型央企的一個標桿,讓人們“羨慕嫉妒恨”。
哪個領域發(fā)展不好,就把主管部門撤掉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了適應這一目標要求,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再一次進行。
在1993年的機構改革中,上一次改革后組建的能源部被撤銷,分為電力部和煤炭部,輕工部、紡織部改為輕工總會、紡織總會,不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
輕工部和紡織部在后來成為部委改革的一個典范。衣食住行是國之大事。1949年10月,紡織部即成立。到了90年代,紡織業(yè)進入一個困難的時期,撤銷紡織部同時也是對紡織業(yè)的市場化改革。199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 基提出把虧損嚴重的紡織業(yè)壓錠、減員、增效作為國有企業(yè)改革和脫困突破口的設想。當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以紡織行業(yè)為突破口,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分流120萬職工。
紡織總會為紡織部撤銷后成立的國務院直屬事業(yè)單位。1998年,紡織總會被改組成國家紡織工業(yè)局,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2001年,國家紡織工業(yè)局撤銷,中國紡織工業(yè)協(xié)會成立。紡織行業(yè)自此進入了由社會中介組織進行服務、協(xié)調的行業(yè)自律階段。
如今,紡織業(yè)被當作“中國制造”的一個代名詞,中國的衣箱鞋帽已占領全世界,以致于人們把紡織部作為借鑒,總結為:哪個領域發(fā)展不好,就把主管部門撤銷好了。
廟拆了,和尚們一個個自立門戶了
1997年,朱 基經過兩個多月的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改革力度比較大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但困難顯而易見。當年年底,朱 基找?guī)资徊块L逐個談話,沒有一位部長主動表示自己的部門該撤。
1998年3月,朱 基出任國務院總理。那一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朱 基在湖南代表團對家鄉(xiāng)代表說:“我抱著粉身碎骨的決心來干這件事!”
部長不愿意被撤,朱 基找到了其他辦法,那就是拆廟——和尚趕不走,就拆廟趕和尚。
這一次,朱 基拆掉九座廟——九個專業(yè)經濟部門一并撤銷或降格變成行業(yè)協(xié)會,包括電力部、煤炭部、機械部、電子部等。
電力部被撤銷后成立國家電力公司,電力公司后來分解為兩家電網和五大發(fā)電公司,2002年又成立電監(jiān)會來做市場監(jiān)管和電價改革。
煤炭部被撤銷后,其職能被分解到其他幾個部委,比如安全監(jiān)督屬于國家安監(jiān)局,企業(yè)管理屬于國資委,中長期政策屬發(fā)改委。機械、電子、化工、冶金等部門也大都演化為行業(yè)協(xié)會。
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來的40個減少到29個,機關工作人員減少近50%。機構改革的四個階段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總結,我國改革開放至今的機構改革,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的精簡機構,上世紀90年代的為市場經濟奠定基礎,2003年的宏觀調控、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基本定位,2008年至今的大部制改革。
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包括組建工信部和交通運輸部,其中,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職責被整合到交通部,這個國務院“資深”部門成為歷史,只作為交通部下的一個局。
在國務院部門序列中,包括國務院組成部門,其中有各部、各委、中國人民銀行和審計署,依法分別履行國務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職能;國務院直屬機構則主管國務院的某項專門業(yè)務,大多以“總署”“總局”來命名,如海關總署等,級別為正部。而以“局”命名的機關,如統(tǒng)計局、林業(yè)局等,雖同屬國務院直屬機構,但級別為副部。
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央行行長、審計長屬于國務院組成人員,其任免需經全國人大表決、由國家主席發(fā)布主席令方能生效;而國務院直屬機構負責人,則由國務院直接任免,無須經過全國人大。
在今年新一輪大部制改革中,一些部門被撤并,其中就包括擁有數(shù)百萬職工的鐵道部。
(云貴、寶河、寶珊、衛(wèi)東、張源、誼人、良槐、耀良、殷奎薦自《看天下》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