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旭
在我的書櫥里,珍藏著一副自制的小象棋,棋子如襯衫紐扣大小,棋盤比巴掌略大。閑暇時,我會情不自禁地取出它,放在手里摩挲不已,回味著關于它的故事……
就像著了魔似的,我從小迷上“炮打隔子”、“象飛田”的中國象棋。學生時代,去市體育宮觀看大象棋表演,棋下到中盤,局勢犬牙交錯,互有攻防,究競走哪一步,難下結論。臺上棋手在托腮長考,臺下棋迷像開了鍋似的,爭得面紅耳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心想,此時若備有一副能放于手中的袖珍象棋,用來拆解棋路變化,那該有多好。
“文革”后,即上世紀70年代初,群眾喜聞樂見的象棋活動逐漸復蘇。當時市面上連那種粗糙的木質象棋都很少見,別說現在時尚美觀的磁性小象棋了。回到單位,我與同組的棋迷張師傅商量,自己設計動手做一副小象棋。結果一拍即合。于是我倆找來邊角料,利用工作之余,自己動手做了起來。棋盤是墨綠色的塑料板,厚薄不足半厘米,面積大小比中山裝(其時男性不分老小,皆穿此裝)下口袋略小,便于安放和攜帶。工具嘛,鉗工師傅有的是:將原材料在老虎鉗上夾牢(兩邊用舊橡皮襯墊,以防損壞表面),按尺寸用鋼鋸切割,再修毛、倒角、拋光;用鎢鋼針在表面劃上縱線和橫線,劃上“九宮”,中間鐫刻“漢界楚河”字樣。然后,要在90個交點處,在臺鉆上打洞,算準深度,不能打穿,以免影響美觀,這需要細心。頗費工夫的是做成小而圓形的棋子。色澤淺黃的零料,先用圓規(guī)畫好,一枚枚切割下后,用細齒銼小心翼翼修圓砂光,加工到手感滿意為止。棋子背面中央要鑲嵌一短截電焊條芯,以插入棋盤交點小孔。鉗工師傅嘛,公差配合當然計算得精細到絲,既不過緊,亦不過松,要做到取之容易,安之牢靠。最后,在棋子表面用紅、黑兩種油漆,書寫上各16枚子的7個兵種名稱。字體是漢隸,古色古香,清晰可辨,方算大功告成。這款自制棋具拿在手里,棋子相對固定,棋盤即便豎起,棋子也不會掉下,就像看書那樣隨便和愜意。
自此之后,我若再去看大象棋表演,一定不忘帶上它,對照著臺上大棋盤馳車躍馬,“將他一軍”。鄰座棋友若有議論或見解,可以在這小棋盤上“復制”大盤風云,另辟“戰(zhàn)場”,自由解拆、討論,直到意見統(tǒng)一,復歸原位。
袖珍象棋的用途是多樣的。外出旅游途中,帶上它,可以與人對弈或擺演名局,消悶解乏,自得其樂。即便在路途顛簸的長途汽車內,這副特制的袖珍象棋,也可照玩不誤。再者,多少年來,我一直是各地棋刊的業(yè)余作者,解拆棋局,用它,不占桌子面積,方便實用,是我的好幫手。
時下,市場上已有各種款式精美、色彩艷麗的磁性袖珍象棋,擺滿櫥窗、柜臺。然而,我對那副親手制作,珍藏40余個春秋的袖珍象棋,一直鐘情不已。因為它演繹著國粹真諦,帶給我生活樂趣,記錄了歲月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