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華
虢國墓地遺址先后經(jīng)過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兩次發(fā)掘,探明各類墓葬800余座,發(fā)掘清理252座,出土文物三萬余件,特別是90年代兩座國君大墓的發(fā)掘,連續(xù)兩年被評定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在考古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為研究西周至春秋時候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在紛繁多樣的出土文物中,3500件(套)玉器質(zhì)地優(yōu)良,種類齊全,紋飾精美,工藝考究,當屬兩周同類器中的代表,在周代考古中實屬罕見,是虢國墓地出土文物中的精華,被譽為我國先秦時期的藝術珍品。從玉材看,它們的絕大部分為優(yōu)質(zhì)的新疆和田玉;從制作水平看,它們形神兼?zhèn)?,多為精絕之作,其中的絕大部分出自虢國國君治下的玉工之手,還有部分是來自周王室的制玉作坊;從時代上看,有屬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圓雕豬龍,有商王武丁、帝乙、帝辛時期的玉器,也有西周早、中期之物,發(fā)掘出土的這批玉器是虢國墓地出土文物中的精華,是虢國物質(zhì)文明的象征,為兩周史、玉器史的研究提供了難得而龐大的標準器群。在這批精美的玉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800多件仿生玉器。動物的種類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里鉆的、水里游的,幾乎囊括了北溫帶常見的動物物種。其中幾件自然靈動的鹿形玉雕堪稱佳作。
玉鹿(圖1)
出土于虢國墓地M2009中。通高6厘米,身長5.6厘米,厚0.1-0.4厘米。和田青玉制成,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灰白色的斑點。鹿呈奔跑狀,圓眼,大耳,鹿角高聳。鹿似乎在奔跑中受到驚嚇,前腿蜷曲,后蹄著地,無穿孔。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線條流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精品。
玉鹿(圖2)
出土于虢國墓地M2009中。通高4.3厘米,身長4.9厘米,厚0.1-0.5厘米。青玉,因受沁嚴重,臀部呈現(xiàn)棕紅色,其他部位有紅褐色和灰白色的斑塊和斑點。玉質(zhì)細膩,溫潤光潔。鹿呈站立狀,神態(tài)安詳,無穿孔。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線條流暢。鹿角夸張而又高大,有分叉。
玉鹿(圖3)
出土于虢國墓地M2009中。通高5.5厘米,身長6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全部受沁,呈棕黃色,有灰褐色的斑塊和斑點。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線條流暢。鹿呈奔跑狀,兩腿前傾,蹄著地。鹿角部有一圓形穿孔。
玉鹿(圖4)
出土于虢國墓地M2009中。通高4.3厘米,身長4.9厘米,厚0.1-0.5厘米。該器物為和田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灰白色的斑點。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線條流暢。鹿身整體呈俯臥狀,兩腿臥地,無穿孔。玉匠用寥寥幾筆就將玉鹿的嘴、眼、耳、腿雕琢得惟妙惟肖,甚至是肥碩身軀上的小尾和那顧盼生輝的神韻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玉鹿(圖5)
出土于虢國墓地M2009中。通高4.7厘米,身長4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和灰白色斑塊和斑點。鹿昂首站立,頭上有角,角夸張而分叉。無穿孔。
玉鹿(圖6)
出土于虢國墓地M2012中。高5.1厘米,身長5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棕黃色,表面有黑色斑點,僅脖頸處微透明。鹿呈回首站立狀,角部略殘,腿、頭部有陰線輪廓線,頭部有一圓穿。形象逼真,神態(tài)自然。
玉鹿(圖7)
青玉,大部分受沁呈棕黃色。圓眼大耳,回首仰頭,耳部及前腿部有紅色朱砂沁痕,頸部有一圓穿。前腿略短于后腿,腹及腿部用陰線刻區(qū)分出四蹄。形象逼真,富有動感。
玉鹿(圖8)
青玉。受沁呈青灰色,背、尾部有明顯紅色朱砂及絲制物殘留痕跡。圓眼大耳,回首而立,腿、頭部有陰線輪廓線,腿部用陰線刻區(qū)分出四蹄。頸部有一圓穿。形象逼真,神態(tài)自然。
玉鹿(圖9)
青玉。青灰色,局部受沁有黃白色斑。作奔跑狀,翹首,口微張,梭形眼,葉形豎耳,短尾下垂,粗腿。胸部有一小圓穿。正背面紋樣相同。
玉鹿(圖10)
青玉。全部受沁呈土黃色或棕褐斑或灰白斑。玉質(zhì)較細膩,不透明。作臥姿狀,曲頸回首,雙立耳,頭、身有陰刻輪廓線。前足有一小圓穿。
玉鹿(圖11)
一角和前腿殘缺。青玉,青白色,全部受沁呈棕褐色或棕黃色。玉質(zhì)較細膩,溫潤光滑。作站立狀,曲頸回首,葉狀立耳,菱形眼,短尾,腿、身有陰線輪廓線。雖殘卻形神兼具。
這些玉鹿身體肥碩,大多為片狀,有顧盼回首狀、昂首站立狀、悠閑伏臥狀等姿態(tài),或優(yōu)雅嫻靜、溫順可愛,或氣宇軒昂、顧盼生輝,但都是制作精良、刀工強勁、琢磨圓潤,盡顯鹿的自然與靈動之美,更體現(xiàn)出玉匠巧奪天工的高超治玉技藝和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的特點。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商代墓葬中已有玉鹿的出現(xiàn),如安陽殷墟、山東滕州大商周貴族墓地有極少玉鹿出現(xiàn),到西周時期,用玉石雕琢玉鹿的造型增多。除虢國墓地外,陜西茹家莊墓地也有少量玉鹿的出土。虢國墓地目前出土玉鹿共計11件,均出土在國君及國君夫人墓葬中,彰顯了虢國貴族的尊貴身份及虢國貴族喜愛鹿的情結??偨Y其特點,筆者認為,這時期的玉鹿,體型肥碩,神態(tài)安詳,雕工細膩,尤其是突出對雄鹿鹿角的雕琢,有的呈“山”字型,有的一字排開,上面有分枝,還有的高聳彎曲,造型豐富。這與金文中鹿字的特點極像:早期金文承續(xù)了甲骨文字形。晚期金文有所變形,強調(diào)華麗的鹿角與眼睛。那么,此時的工匠為什么會刻意夸大鹿角呢?我們知道角是雄鹿的第二個明顯性征,同時也是雄鹿之間爭奪配偶的武器,古人顯然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古代先民們強烈的生殖崇拜觀念致使他們相信戴著角冠的動物具有促使生物豐育的巫術力量,所以角冠與鹿角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就成了舉行祈求豐育儀式用的“法器”,或者說是佩在身上保佑多子多福的“靈器”。此外,在古人心目中,鹿角還具有避邪的作用。這不僅表現(xiàn)在玉器的雕琢上,在商周時期以及春秋戰(zhàn)國的墓葬中出土的鎮(zhèn)墓獸中也大都以鹿角作為冠飾,如楚國墓葬的出土器物中,有的禽鳥頭上和身上也飾有鹿角,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鹿角立鶴,湖北江陵雨臺山楚墓出土的虎座立鳳以及金沙遺址中大量的鹿角的堆積,都是有意識地作為祭祀物或是驅邪避禍、祈求福運的靈物??梢?,夸大琢制玉鹿的鹿角是與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及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的。
一直以來,鹿的體形優(yōu)美、奔跑速度快、神態(tài)輕逸、性情溫順,人們認為它是美麗、長壽、豐育、吉祥的象征。這在歷代的文獻資料中可見一斑:在《詩經(jīng)》中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句子,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麋鹿悠閑地吃著野草,不時發(fā)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這表現(xiàn)的是君王宴請群臣時的一種和諧愉悅的場景,后世也就有了“鹿鳴宴”的流行;《說文解字》中還說“鹿行揚土也”,充分反映了狩獵時代我們的先民為了生存,常常追捕野獸,成群結隊的鹿在原野上拼命奔跑時的情境;《漢書·蒯通傳》中“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張晏注“鹿喻帝位”,也就是說“鹿”作“祿”來解釋;古籍《符瑞志》中記載:“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边€有“老子乘白鹿”的記述,古人想象中的神異瑞獸麒麟就是從鹿演變來的,在后世位居“四靈”之首,有時還稱為“天鹿”或“天祿”,可見,鹿的確是祥瑞的象征。因而,關于鹿的神話傳說也可以說是流傳最多的,人們欣賞鹿、喜歡鹿、崇拜鹿,所以人們把鹿刻在甲骨上、畫在旗子上、鑄在銅器上、刻在畫像磚上、寫進書里、編進故事里,在那個嗜玉成風的商周時期,人們又把這些富有靈氣的鹿雕琢成玉,把玩在手中,佩戴在身上,并陪葬自己到另一個世界中去,處處體現(xiàn)了人與鹿、人與自然界和諧共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