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
“無”是一個很可愛的字眼,因為只要無了。一切就可以重新開始。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中產(chǎn)生的,要在土地上種玫瑰花,就得先把雜草除掉;蓋房子也是從無中起造的。您說:“不是的,有些只是改造。原本對自己的工作很不滿意。經(jīng)過一番心情改造與努力,現(xiàn)在已天天過得很高興?!钡@也是把先前的壞心情排除掉了才重新塑造的新樂園呀。
我愛極了這個“無”字,于是在構想了一個類似性質(zhì)的“茶會作品”時,就想把它叫做“無茶會”。但是這樣的名稱太不合邏輯了,于是就在無字的后面加了一個“我”字。而變成“無我茶會”。但是等“無我茶會”叫開后,很多人卻將這里的“無我”解釋為不自私或理解為空。我85高齡的老師特別摸上樓來告訴我:不要把自己給忘了。我告訴老師:不會的。“無”當然要在“有”的對照下才能被認知(沒有“有”哪有“無”?),而且這個“有”是要“我”來排除的。如果無法將“有”排除,我喜愛的“無”也就沒有辦法產(chǎn)生了。
為什么說“無我茶會”是與“無”同性質(zhì)呢?因為“無我茶會”是圍成圈圈泡茶,大家抽簽決定座位,無尊卑之分,這是第一個“無”;泡好了茶,大家依同一方向奉茶(如規(guī)定向左,則大家都要向左,奉茶給左邊的茶友,但喝的是右邊奉過來的茶),無報償之心,這是第二個“無”;喝到的茶都是茶友自己帶來,可能都是不一樣的茶,都要一一欣賞,無好惡之心。這是第三個“無”;喝到泡得又苦又澀的茶,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把茶泡壞了,存著求精進之心(無傲慢之心),這是第四個“無”;茶會間大家依事先的約定(即公告事項)進行各項進度,不設司儀,無需指揮,這是第五個“無”;茶具自備,泡法不拘,無流派與地域之分,這是第六個“無”;泡茶奉茶期間不準說話,又無指揮,體現(xiàn)群體律動之美(學習無干擾的大自然節(jié)奏),這是第七個“無”。這七個“無”也就是“無我茶會”的七項特殊做法與七大茶道精神。因為具備了這么多的“無”,所以說“無我茶會”與“無的”意義同性質(zhì)。
再說茶會,有人認為茶會必須從頭到尾有完整的儀軌,英譯的時候會用tea ceremony。有人認為茶會就等同于聚會,英譯的時候會用tea gathering。我對“無我茶會”的茶會是采用后者的解釋。雖然“無我茶會”有七大特殊的做法,形成了一定的聚會程序,但不要把它儀式化了,應該將重點放在內(nèi)涵上。除了上述兩種對“會”的解釋外,對“茶”的解釋有其絕對的約束力,也就是必須要以“茶”會友,在“無我茶會”的時候甚至不可以使用非茶的茶(如藥草茶或米槳)。上述這個對茶會的解釋也影響了對茶道的理解,有些人以為要有一定的形式才能叫茶道。有些人則認為只要有目標與內(nèi)涵。
“無我茶會”早期被英譯成Wu-Wo Tea Ceremony,后來發(fā)現(xiàn)使用英語的人們不理解Wu-Wo的意義,而且會從Tea Ceremony將“無我茶會”視為一種茶道表演。2012年春(2012.4.18),我們決定將“無我茶會”的名稱英譯定為“Sans Self Tea Gathering”。Saris一詞取自于莎士比亞劇作《皆大歡喜》,原為法文,是“無”、“沒有”和“不”的意思,莎士比亞借用此詞形容人生七個階段,意境深邃。后來Ssans一詞被廣泛應用于英語著作中。成了中古英語,且沿用至今。Gathering正表示聚會的意思,調(diào)整了Ceremony被誤為是一種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