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
二戰(zhàn)之后,各國普遍摒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轉而采納凱恩斯主義的反周期政策,并取得空前成功。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意外陷入經濟停滯和通脹膨脹并存的“滯脹”危機,令推崇需求管理政策的凱恩斯主義者束手無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橫空出世。
里根-撒切爾主義的精髓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方面管住“看得見的手”,另一方面放開“看不見的手”,這既不同于過度信賴政府的傳統(tǒng)凱恩斯主義,又和過度信賴市場的古典自由主義有顯著區(qū)別。我們可以沿著四條主線理解里根-撒切爾革命的邏輯。
第一條主線叫作“新自由主義”,即強調限制政府的權力,從“大政府”向“小政府”轉變。他們主張縮減政府稅收和開支;推動國有資本向私人資本出售,撒切爾夫人任內對2/3的國企完成了私有化改革;同時著力放松不必要的監(jiān)管。很多情況下,“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政府的過度干預只會損害私人資本的積極性,使經濟走上“通往奴役之路”,最好的政府不是自己做成大事,而是幫助人民做成大事;但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贊同古典自由主義過度自由放任的思想,里根將政府的職責概括為:“如果經濟增長,對其征稅;如果經濟持續(xù)增長,對其監(jiān)管;如果經濟停止增長,給其補貼?!?/p>
第二條主線叫作“供給經濟學”,即主張充分發(fā)揮市場的配置作用,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變。根據(jù)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邊際消費傾向小于1、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流動性偏好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必須通過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投資和消費。這一開始看上去很美,但最終卻導致了嚴重的滯脹。問題的根源在于潛在產出水平無力承擔需求的過度擴張,因此里根和撒切爾主張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通過提高效率來改善供給、帶動需求。
第三條主線是“貨幣主義”,即通過穩(wěn)定貨幣發(fā)行遏制通脹。通貨膨脹正是搞壞一國貨幣、破壞社會信用基礎的殺手。1970年代,美國的年均通脹率超過7%,英國的通脹率則基本保持在兩位數(shù)以上,個別年份甚至超過20%。里根的重要智囊、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通過研究證明,通貨膨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是貨幣供應增長過快的結果。里根和撒切爾夫人采納了他的觀點,提出“穩(wěn)健貨幣”的目標,通過減少央行購買國債規(guī)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最低貸款利率等手段,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
第四條主線叫作“涓滴經濟學”,即通過減稅提高效率,以效率促進公平。里根和撒切爾夫人認為,公平應當作為目標,而不是手段。讓窮人變富的最好方法是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分配有限的蛋糕。換句話說,促進公平應當更多地從初次分配入手,而不是再分配。為此,他們一方面大舉減稅,尤其是富人的個人所得稅,里根任內將平均稅率從70%大幅削減到28%,撒切爾也將最高稅率從82%削減至40%,以此激發(fā)富人的創(chuàng)富熱情,進而為窮人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就業(yè)崗位。
克魯格曼曾說過,經濟學家只有一個樣本。今天的中國經濟雖然并未陷入英美當年的滯脹困境,但政府過度干預的問題卻和三十年前如出一轍。里根和撒切爾夫人用一場思想革命將“大政府”送入歷史。盡管國情有所不同,今天的中國也同樣需要一場發(fā)展思想的革命。就像李克強總理所說,“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而改革的目的就是“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
也許多年之后,我們會津津樂道于“李克強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