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如何在初中語文課中進行美感教學呢,一要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學生深入人物內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二要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布局謀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三要引導學生根據作品的語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學生在美的欣賞中得到熏陶。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 美感教學 措施
美能生樂,美能使人產生濃厚的興趣??晌覀兊膶W生為什么對文質兼美、美感洋溢的語文不感興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師不注意發(fā)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單純地向學生講枯燥乏味的字詞句段篇,忽略了美對學生的吸引。蘇聯教育家門列節(jié)夫曾說:“語文應該讓孩子們在美的空間邀游?!睆倪@個意義上說,語文課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充分實現它的審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運用正確有效的做法,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強對學生的美感教育,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起來,即為當今語文教學急需探究的課題。那么,如何在語文課中進行美感教學呢?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學生深入人物內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無不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的結晶。文章中宣泄奔騰著感情的激流,描繪塑造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給人以動感和藝術魅力的美感意蘊。教師應該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過自身的感知、聯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愛作者之所愛的同化境界。這樣學生才能把情感移進人物的內心去,與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茹志鵑的《百合花》寫得清新俊逸,十分動人。教學時我們應抓住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進行深入地剖析,用作品中真摯深厚的感情打動學生。例如,分析小通迅員在護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摯深厚的感情打動學生。分析小通迅員在護送路上靦腆害羞的神情,在槍筒上插樹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樸的樣子,以及他掛破衣服,贈送饅頭和掩護傷員光榮犧牲等場面,使學生真正窺視到小通迅員那顆金子般的心靈。
二、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布局謀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許多材料組成,由字詞句段連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構成整體,達到和諧統(tǒng)一、搭配相宜、生動流暢之美的呢?領會掌握這一點,不僅對閱讀有幫助,而且對寫作構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鑒作用。正如營造一座大廈,如何總體構架,如何安排層次,如何布置裝飾,形成建筑形式的新穎、獨特的美感。如果我們把握了文章組織材料的脈絡、方法,那么會有“涉足斯文也,則有心曠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覺。那么,讓學生在閱讀、欣賞作品時,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種方法把本來繁雜的材料化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領會。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師》一文的材料安排:“難忘——依戀——思戀”,首尾呼應,提示中心,抒發(fā)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展現出老師的美好心靈。全文布局嚴謹,結構完整,給人以統(tǒng)一和諧之美。又如,學習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詩,作者用魯迅和反動剝削階級作對比:在對人民的態(tài)度上,前者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對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著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奮斗,后者是利已主義;在最終結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遺臭萬年。通過多層次的正反對比上的相宜搭配,抑揚褒貶的感情色彩的修飾了“魯迅先生崇高偉大精神的大廈”。這就顯示了其建筑形式的美。諸如此類所講的文學形式的建筑美,能給人以形式與內容完美的統(tǒng)一。
三、引導學生根據作品的語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學生在美的欣賞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說過:“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性的?!蔽覀冎溃鳛榻滩牡奈膶W作品的藝術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著;也不是碧空的銀星,抬頭可以看得見。它往往隱藏在藝術形象所給人留下的深廣、多層的審美空間里和生動逼真的意境中。因此應開辟學生審美想象的通道,即通過作者用來描寫藝術形象的語言啟發(fā)學生展開審美想象,使學生在美的欣賞、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學《荷塘月色》,我們可以通過作者描繪荷葉、荷花等形象的優(yōu)美語言來啟發(fā)學生展開審美想象。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導學生先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象,用語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葉的輪廊,再聯想舞蹈演員身著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視覺形象,從而體味出荷葉輕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學習作者用歌聲比喻香的形象描繪一段,可引導學生先用嗅覺感知己體驗過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種飄忽不定、隱約輕微、時斷時續(xù)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語言外殼和想象使學生流連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之中,感受到景語中的情語,進而領悟這優(yōu)美的意境中所寄托的作者不滿當時的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學生的心靈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總之,利用美感進行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不僅使文章形象鮮明,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情操,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