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軍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睂W生的理解、鑒賞能力有限,對課文靜止、平面的語言及潛藏在字里行間的美難以領(lǐng)悟、體會。因此,教師需運用自身從文章中體會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或優(yōu)美、或丑惡、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覺,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陶冶。進行美的教育,撿起曾丟失的那塊寶石。
一、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他們在處于身體迅速成長的時期,往往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lǐng)。這就像雛鷹的翅膀是在飛翔的活動中練硬的?!皭蹌印笔敲總€學生的天性。在生活與學習中,學生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摸一摸、試一試。教學理應順應學生的需求與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新課標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學習。每天走進教室,就會覺得迎面撲來勃勃生氣,眼前是一個個生龍活虎的學生,是一群蘊藏著智慧,洋溢著情感,活生生的人,他們具有成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比成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滿活力。教學需要美,美是教育的寶石,這塊寶石就在老師備課筆記的旁邊閃爍著光亮,是拿起,不是放下,教學效果大不一樣。教學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單純“告訴”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袄蠋煛迸c“學生”的分工是:“老師把知識告訴學生”,“學生則把老師講的知識聽好記住”。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丟棄了那塊寶石——美。缺乏美感的教學,便成了沒有色彩、沒有生氣、沒有情趣的單純的符號活動。那必然是枯燥無味的。學生生來具有的審美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產(chǎn)生愉悅的情緒,產(chǎn)生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的“力”。沒有主動投入教學過程的“力”,教學的主動性又如何體現(xiàn)呢?教學手段的運用,主要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現(xiàn)教材之美。教學手段實際上是一種媒介,通過它再現(xiàn)、強化、傳遞教學內(nèi)容,實現(xiàn)教學目標。要使教學手段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就要讓學生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從而產(chǎn)生一種愉悅感。因為美感總是通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獲得的。沒有學生感知的興奮,就談不上美的感受。
二、讓學生充分地活動
讓活動進入學科課程,是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活動的前提條件,必然受學生的歡迎。但是從“學生”到“學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擺脫不了“被教授”、“被接納”的習慣地位的羈絆。這種角色的消極狀態(tài),也會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活動,因此利用角色效應,讓學生扮演、擔當特定的又與教材相關(guān)的角色,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的出現(xiàn)使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更貼近,讓他們以特定的角色學習教材內(nèi)容,或朗讀復述,或報告見聞,或演示操作,或描畫表演,或主持裁決,促使學生帶著情感學習?;顒又袑W生擔當、扮演角色的新鮮感與情感體驗,使學生興奮不已。學生在情感驅(qū)動下,主動投入的那種“力”幾乎是無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邏輯的、抽象的符號,一下子變得那樣生動、形象、真切。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轉(zhuǎn)換所產(chǎn)生的積極結(jié)果。教學過程隨著學生的活動推進,再利用角色效應進行,課堂教學比起單一的“灌注式”的教學就豐富多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活動,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nèi)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既然如此,將活動貫穿于教學過程,就不能游離于教學內(nèi)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點,針對教材特點,突破教材難點,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與能力訓練相結(jié)合,從而強化基礎。應該看到,人的諸多能力事實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逐漸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很難想象一個關(guān)在屋子里死讀書與外界很少交往的人具有較強的交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他們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顒訛閷W生開拓了寬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一種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表現(xiàn)得更完美的渴望,隨著活動日愈增強。這時,老師會猛然發(fā)現(xiàn),活動使學生變得聰明、能干,學生一下子長大了許多。如此循循善誘,必然水到渠成。
三、讓學生真正感受美
教學活動原本是智慧與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類追求文明的活動。教學的這一本質(zhì)屬性決定了教學不能沒有美。因為教學對象正是一群天生愛美的學生,教材更是從不同側(cè)面顯示著、蘊涵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或藝術(shù)之美。教育目標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素質(zhì)。因此,教學理應充分地體現(xiàn)美、利用美?!度龒{》是一篇描寫祖國河山美的散文,若僅僅是采用分析內(nèi)容,解釋詞語,以及練習一道道沒有實際價值的習題,這些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學手段,要使學生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同時,獲得智慧的啟迪、情感的陶冶是艱難的。美感性的教學,運用藝術(shù)的直觀,學生所得就豐富多了。當老師創(chuàng)設“假日旅游”的情境把學生帶入三峽時,老師描述:“到了三峽,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彪S即出示一張放大的課文插圖,學生帶著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著,入情地聽著,老師以導游的身份范讀了課文。為了讓學生感受三峽的美,老師把情境延續(xù)下去,并加以強化:讓我們瞇著眼看這圖畫般的美景,想象三峽的美。學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不想高聲語,只是輕輕地搖了搖頭,沉浸在美的體驗中。教學手段的美感,使學生身臨其境。課文的意境體驗到了,課文語言的神韻感悟到了,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正是因為美感的作用,學生興致勃勃地讀著課文,感受著語感,主動地甚至是忘我地傾向教學過程,這種學習活動是美的享受。教學實踐表明,無數(shù)成功的教學,一切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體現(xiàn)了一個“美”字,“美”無處不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發(fā)展。幼小的心靈需要美的滋潤,學生的智慧活動需要美的引領(lǐng),教學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動。一句話,美是教育的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