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云鵬
本書以女性主義批評、文化研究和敘事學理論作為分析工具,以萊辛的4部小說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著重剖析了萊辛如何呈現(xiàn)個人內(nèi)心生活的復雜、困惑和彷徨,如何筆端直指混亂的、瘋狂的社會和日漸分裂的西方文明,精細探討了種族和性別、女性的精神世界、文化的制約以及跨文化交流等萊辛作品中最為重要的4個主題。
在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以前,中國關于她的研究文章不超過100篇,這和萊辛在世界文壇上的卓越地位極不相稱。而寥寥的這些研究文字,將萊辛局限在某種單一的語境中闡釋,如從女性主義或后現(xiàn)代主義的唯一維度進行分析,造成對萊辛的諸多門孔之見。胡勤這部《審視分裂的文明——多麗絲·萊辛小說藝術研究》從種族、性別和文化三個角度,對萊辛的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了盡可能詳盡的闡述,總體上把握了萊辛的思想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風格變化之間的關聯(lián),堪稱萊辛研究在國內(nèi)的扛鼎之作。
書名來自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萊辛是“女性經(jīng)驗的史詩敘事者,她用懷疑、熱情和想象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萊辛88歲才獲獎,同她蔑視權威、作品超越各種主義的窠臼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而這也是萊辛研究中屢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原因。
萊辛最反對貼標簽。在《金色筆記》使她被冠以馬克思主義者、女權主義分子等名號后,她隨即用典型的后現(xiàn)代風格創(chuàng)作了《簡述地獄之行》,接下來又突然進入科幻領地,一口氣創(chuàng)作了包括本書中做了重點解析的《三四五區(qū)間的聯(lián)姻》在內(nèi)的五部曲。就在評論界暈頭轉向之時,她又以日記形式發(fā)表了《一個好鄰居的日記》等其他類型作品。其作品中既有種族矛盾、原子戰(zhàn)爭、環(huán)境污染等重大問題,也有家庭、生育等方面的情感困惑,共產(chǎn)主義、女性主義和神秘主義等重要的社會思潮也多有涉及。
題材的廣闊和表現(xiàn)形式的豐富,給評論者帶來極大困擾,無論把她歸類于哪一派都是對她的簡單化。而她提出的許多問題,如女性問題、殖民問題等都先行于理論爭鳴,如今看來的真知灼見甚至令當時的評論家云里霧里。就單個作品進行討論或只停留在文體學的層面,對萊辛來說顯然是過于淺薄了。
本書著力通過全方位的視角,破除了國內(nèi)外關于萊辛研究的諸多誤區(qū),展現(xiàn)了萊辛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及創(chuàng)作淵藪,呈遞出一個真實而偉大的萊辛。例如女權運動者把《金色筆記》看做是女權運動開路先鋒的偉大作品,萊辛卻否認自己是女權主義者;萊辛執(zhí)拗地認為自己的科幻五部曲并非科幻小說。對這些萊辛研究中的歷來疑點問題,本書都做了精到解答。
國外對萊辛的關注遠超中國,已經(jīng)達到體制化、學術化和理論化。1971年美國就開始研討她的作品,20世紀80年代以后,萊辛的幾乎所有作品都成了被挖掘的寶庫。但萊辛在中國卻一直受忽視。其實,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關注萊辛,這與1952年萊辛作為共產(chǎn)黨員到蘇聯(lián)參觀訪問有重要關系,然而其后隨著她的退黨,萊辛立即淡出國內(nèi)的媒體宣傳。在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萊辛的胸懷,她在1993年到中國訪問后說:中國人民遠不像西方媒體宣傳的那樣不談政治,謹小慎微,政治空氣緊張。
正因如此,國內(nèi)對萊辛的研究存在著許多不足,如視野不很開闊、研究手法囿于常規(guī),關注多集中于《金色筆記》并著重闡釋其女性主義思想,對其他作品卻少有評述等。另外,很多研究者一方面認定萊辛的前期作品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另一方面卻對她的內(nèi)心空間小說持保留態(tài)度。這種前后不一的矛盾除了說明很難用鐵板一塊來研究萊辛,更說明了國內(nèi)研究者的視野狹隘。
本書是中國學者以更開闊的視野所做的進一步努力。正是由于萊辛的殖民地移民和女性的雙重邊緣身份賦予了她獨特的視角和立場,本書以女性主義批評、文化研究和敘事學理論作為分析工具,以萊辛的4部小說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著重剖析了萊辛如何呈現(xiàn)個人內(nèi)心生活的復雜、困惑和彷徨,如何筆端直指混亂的、瘋狂的社會和日漸分裂的西方文明,精細探討了種族和性別、女性的精神世界、文化的制約以及跨文化交流等萊辛作品中最為重要的4個主題。從比較研究到個案剖析,從宏觀把握到微觀細讀,本書力圖從不同視角,解讀、闡釋和接近一個真實的萊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