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根據(jù)來訪者的一般資料及主訴、陳述等對一例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心理的來訪者,做鑒別診斷,共同設定目標,進行咨詢,采用行為療法進行陽性行為強化并結合認知技術進行心理咨詢,并對過程及各階段的任務和完成情況進行評估。
人際關系敏感心理咨詢行為療法1 一般資料
1.1人口學資料。郭某某,女,漢族,21歲,某校專科學生,寄宿生活。
1.2個人成長史資料
嬰幼兒期:其母親身體健康,足月順產。獨生女。
童年生活:與大多數(shù)兒童比較,走路、說話的開始時間正常。無重大特殊事件發(fā)生,未患過嚴重疾病,父母對其要求嚴格。
少年期生活:小學、初中時期學習成績優(yōu)異,與父母關系良好。高中時期有一次同一位男同學聊天,同學說她有口臭,導致不敢與人交往,總覺得別人會嫌棄自己,成績下降,升入大學后,同他人交往還是比較擔心,想到將來,想要一個人過一輩子。
1.3精神狀態(tài)。感知覺、注意品質、記憶、思維狀態(tài)正常。情緒緊張不安,言行一致、人格完整、相對穩(wěn)定。
1.4身體狀態(tài)。有時無故感到心慌,呼吸困難,有時會感到胃不舒服,軀體無其它異常感覺,醫(yī)院各項相關檢查未見異常。
1.5社會功能。在校學習努力,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學。出勤良好,無遲到、早退現(xiàn)象。與人接觸良好。
1.6心理測驗結果。SCL-90測驗結果如下:總分:272分,總均分:3.02分,
陽性項目數(shù):86項,陰性項目數(shù):4項,陽性項目均分:3.12分。
2.主訴
每當需要和別人說話時,總是想到自己口臭,怕別人嫌棄,高三臨近高考時一位男同學說自己口臭,所以不敢和別人面對面說話,擔心自己的口臭會被別人聞到,有時會感到胃不舒服,每當胃不舒服時就想到自己就可能是因為有口臭,升入醫(yī)學院校后,了解相關的病理知識讓自己明白可能口臭與胃病有關,于是到醫(yī)院去看胃病,排除胃病。入學三個月,因經常無故感到緊張,害怕與人交往,覺得和人說話就很難受。
3觀察
3.1來訪者外表整潔干凈,儀表得體,情緒稍有焦慮不安,說到激動的時候臉色發(fā)紅,語音發(fā)顫。不時的用手捂嘴,語言表達流暢,理解能力良好,配合程度高。談到自己痛苦的時候,數(shù)次流下眼淚。
3.2他人反映:據(jù)來訪者輔導員介紹,該生入學成績中等不錯,學習努力。很懂事。比較敏感,要強。追求完美,在意別人的感覺和評價。內向,朋友不多,宿舍同學反映非常敏感,經常會誤會同學的好意,不敢和宿舍以外的同學說話。
4評估與診斷
4.1心理狀態(tài)評估診斷:該來訪者屬于嚴重心理問題。
4.2診斷依據(jù)
(1)根據(jù)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的三原則,該來訪者的知情意協(xié)調一致,個性穩(wěn)定,有自知力,主動求治,并且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對照癥狀學標準,引起心理問題的原因,是較為強烈的,對個體威脅較大的現(xiàn)實刺激。該來訪者表現(xiàn)出焦慮、煩躁、懼怕交往等癥狀。從嚴重程度標準看,該來訪者的反應強烈,有回避和泛化伴隨輕度社會功能損傷從病程標準看,痛苦情緒間斷或不間斷地持續(xù)時間在兩個月以上,半年以下(五個多月)。根據(jù)上述標準,排除神經癥性心理問題。
(3)參考心理測驗結果,來訪者的SCL-90的結果中,軀體化,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恐怖得分均陽性,與來訪者癥狀一致,且人際關系敏感最高,達3.56。以及上述依據(jù),該來訪者的心理問題診斷為人際關系敏感引起的嚴重心理問題。
4.3鑒別診斷
(1)器質性病變。來訪者雖經常感到心悸,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但多次到醫(yī)院檢查都沒發(fā)現(xiàn)有什么異常,故可以排除。
(2)精神病。該來訪者的知情意協(xié)調一致,個性穩(wěn)定,從癥狀自知力,對客觀現(xiàn)實歪曲程度,社會功能受損的程度三方面加以衡量。來訪者對癥狀有自知,對客觀現(xiàn)實有一定的歪曲但不重,社會功能受損程度輕,主動求治,邏輯思維清晰,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故可排除精神病。
(3)正常心理。依據(jù)郭念鋒的區(qū)分心理健康與非健康的十標準:①周期節(jié)律性。②意識水平。③暗示性。④心理活動強度。⑤心理活動耐受力。⑥心理康復能力。⑦心理自控能力。⑧自信心。⑨社會交往。⑩環(huán)境適應能力??梢耘袛鄟碓L者處于非健康狀態(tài)。
5病因分析
從引發(fā)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生物學角度來看來訪者已排除了軀體疾病,也不存在疾病與心理行為問題的因果關系問題。但考慮到生理年齡,由于來訪者所經歷的事情比較單純,經受不起挫折,因而意志力薄弱,受到同學的質疑容易喪失信心,自卑,焦慮。從引發(fā)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社會性因素角度來看,是同學的一句在他人看來不算問題的話語,卻引起來訪者的錯誤認知。從心理角度來看可以分析其是否存在性格過于敏感,在治療中應予以干預。并分析來訪者經驗系統(tǒng)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6咨詢目標的制定:經與來訪者協(xié)商制定咨詢目標
6.1具體目標:消除來訪者的自卑焦慮情緒,與人交往不再懼怕、無故緊張。能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
6.2最終目標:重建來訪者的人格。使其達到自我關懷,自我指導,能夠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自己敢于同他人交往,勇于參與,增強其自信心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來訪者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和人格完善。
6.3近期目標:先要來訪者明晰問題,幫助其減少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情緒困擾與不良行為后果。
6.4長遠目標:通過多次咨詢,讓來訪者知、情、意協(xié)調。幫助她擁有一個較現(xiàn)實、理性、寬容的人生哲學。
7咨詢方案的制定
7.1方法與原理:來訪者對自己存在錯誤認知,采用合理情緒療法。該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與20世紀50年代首創(chuàng)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該理論強調理論的來源是個體的想法和觀念,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來訪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她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
7.2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咨詢師與來訪者協(xié)商制定咨詢目標,遵守約定。咨詢師要以來訪者為中心,嚴格為來訪者保密。向來訪者詳細說明心理咨詢的方法、作用和局限性。以使其明確咨詢是“助人自助”的職業(yè),即來訪者應對選擇其生活方式和咨詢目標負責,在咨詢中應真實表露自己的心理問題,積極配合,并按要求完成咨詢師布置的作業(yè)。
8咨詢過程
8.1第一階段是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要有效利用傾聽、共情技術,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收集資料,進行心理診斷,確定咨詢目標,利用放松訓練緩解來訪者的緊張情緒。
8.2第二階段是心理咨詢階段,幫助來訪者分析和解決問題,改變其不合理的認知及不適應的情緒與行為結合空椅子技術對人際交往場景進行訓練脫敏。
8.3第三階段是結束與鞏固階段,要及時對來訪者的改變和認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她認識到即使生活中再次出現(xiàn)打擊和意外,也能以合理的信念來面對這些事實。
9咨詢效果評估
9.1來訪者自我評估。來訪者經過六次咨詢后,能夠與同學正常的交往與交流,上課時能集中注意力聽講,不再像以前那么在乎別人說什么,別人說話也不再懷疑是議論嫌棄自己,別人交談時能主動加入,人際敏感癥狀消失。
9.2他人的評價。宿舍同學反饋,她比以前開朗,活潑多了,感覺宿舍氣氛更加和諧,輔導員反饋,想參加社團理事的競選,希望老師支持。
9.3心理咨詢師的評估。隨著咨詢的深入,來訪者態(tài)度變得較為開放,能容忍自己的缺點,性格由最初的內向轉向活潑開朗,能夠自如、輕松地表達情緒,認為咨詢老師是她在學校的又一個知心朋友。
9.4心理測驗評估。SCL-90測驗結果如下:總分:138分,總均分:1.53分,陽性項目數(shù):48項,陰性項目數(shù):42項,陽性項目均分:2.00分。測量結果支持評估結果。
學年末回訪,來訪者情緒穩(wěn)定,人際敏感情況沒有再出現(xiàn),已經任某社團副社長,組織過兩次社團活動,結果令自己很滿意。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民族出版社,2005.
[2]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北京大學出社,1994.
[3]盧建平.大學生心理咨詢實用技巧與案例分析.北京:中國社會教育出版社,2008.
[4]明宏.心理健康輔導——個體輔導.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