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應
2012年11月27日,上海一名大學生在參加千米長跑時猝死。
同年12月10日,上海杉達學院一名學生在上籃球課時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死亡。
一個多月后,廈門一名女大學生在減肥節(jié)食期間跑步時猝死。
…………
近年來,類似消息頻繁見諸報端,引發(fā)了人們對于青少年體質問題的反思。
日子好了,體質弱了
我們常說,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扇缃?,我們的花朵卻有點“營養(yǎng)不良”。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說,現在的孩子個子比以前高了,但體質卻呈現下降趨勢。
現象一: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緩慢下降
2013年2月23日,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寢室里,大二學生張浩睜開眼睛,發(fā)現室友都不在。
“這三個家伙,泡網吧也不叫我?!睆埡坡裨沟馈?/p>
“張浩,打球去!”門外有人喊道。
“我不想去了?!睆埡苹卮?,懶洋洋地起床,繼而打開電腦。
頭天晚上,他熬夜連看了十集《楚天傳奇》。現在,他要繼續(xù)看下去。
在高校里,當越來越多的“張浩”把課余時間耗在網絡上時,一個隱憂也日益凸顯:相關報告顯示,25年來,我國19—22歲的大學生群體,各項體質指標都有明顯下降——肺活量降幅近10%,中長跑成績下降11%,立定跳遠成績下降1—3厘米……
現象二:學生群體身體普遍偏胖
2013年2月11日,忠縣忠州鎮(zhèn)東坡路,居民蔡美琴家正在吃團年飯。
“嬌嬌哪去了?”酒過三巡,蔡美琴突然發(fā)現:11歲的女兒不見了。
大家趕緊分頭尋找,最后在衛(wèi)生間里找到躲藏了好一陣的嬌嬌。
“大過年的,你為啥躲起來?”
“我怕長胖了人家笑話……”
聽了這話,在場的人相視無語。
曾幾何時,“胖”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淙思液⒆印伴L得胖”,也是一種頗為中聽的贊美??涩F在,“胖”卻成了家長、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心病”。
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7—22歲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xiāng)村男生、鄉(xiāng)村女生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別增加1.94、0.63、2.76、1.15個百分點。
現象三:學生視力下降出現低齡化傾向
2013年2月20日,西南醫(yī)院醫(yī)學驗光配鏡中心?!皨?,我的近視度數增加到300度了?!标惐虮蝌灩夂髮ι砼缘膵寢屨f。
平時,陳彬彬最喜歡看電視。這個寒假里,他又迷上了在電腦上連續(xù)看動畫片,導致視力繼續(xù)下降。
如今,隨便走進一所學校,人們都會發(fā)現:戴眼鏡的孩子越來越多。
據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學生群體近視比重正在攀升:7—12歲的小學生為40.89%,13—15歲的初中生為67.33%,16—18歲的高中生為79.20%,19—22歲的大學生為84.72%。
體質下降,癥結何在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可孩子的身體卻越來越差——好日子養(yǎng)出了“弱孩子”,這是為什么?
癥結一:學業(yè)負擔過重,被迫遠離操場
2012年12月25日,忠縣忠州中學。
“下一節(jié)課是體育課,我們去操場運動一下?”高二學生吳娜一邊邀約同學,一邊拿著羽毛球拍躍躍欲試。
就在這時,英語老師走進教室。“同學們,我向體育老師借了一節(jié)課?!彼f,“下節(jié)課,大家做一張試卷?!?/p>
“體育課又泡湯了!”吳娜撅起小嘴,心里一萬個不樂意。
升入高二后,吳娜的時間基本被各種試卷擠占。而隨著高考臨近,她能夠從事運動的課余時間越來越少。
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升學和考試的壓力下,近70%的中國學生日均家庭作業(yè)時間超過兩小時,近70%的畢業(yè)班學生在休息日和節(jié)假日要參加課外輔導,平均每人每星期參加三個輔導班。強大的應試壓力,過重的學業(yè)負擔,正在讓中國青少年遠離操場。
癥結二:缺乏鍛煉意識,運動習慣缺失
2013年1月8日,江北區(qū)大石壩街道東方明珠小區(qū)。
“年紀輕輕的,怎么不到外面去運動一下?”晚飯后,龍濤對窩在家里的兒子說。
“你自己都喜歡‘宅,為什么要我運動?”兒子回應道,隨后走進書房,玩起了電腦。
龍濤搖搖頭,繼續(xù)看自己的電視。
龍濤的兒子今年12歲,除了上學,他幾乎足不出戶,最喜歡“宅”在家里上網看電視,這讓他體育測試樣樣不達標,天氣一發(fā)生變化就容易感冒。
調查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從不參加鍛煉,經常鍛煉的人僅占11.9%。其中,帶孩子一同鍛煉的更少。國民大眾體育文化的缺失,已經成為中國孩子不愛戶外運動的重要因素。
癥結三:學校怕擔責任,體育活動謹慎
2012年12月10日,九龍坡區(qū)某中學。
操場上,一群學生正在跳“啦啦操”;操場旁,一群學生家長正在觀摩。
陳會明也在其中——作為家長代表,他受邀參觀這節(jié)體育示范課。
一堂課下來,陳會明發(fā)現,學生們老在做操跳舞,卻沒有進行籃球、足球等競技類體育項目的練習。
“體育課不組織參加競技項目,能讓學生強筋健骨嗎?”下課后,陳會明問體育老師。
“競技項目對抗性強,考慮到學生的安全,不敢上!”體育老師回答。
為避免對學生的安全承擔責任,一些學校變得越來越謹慎——在體育教學形式上,校方甚至開始用“花架子”來代替?zhèn)鹘y教學。
強健體質,任重道遠
面對青少年體質下滑的嚴峻現實,我們該如何作為,才能讓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
學校:營造體育氛圍,揮灑運動激情
2012年,重慶人劉玲玲帶著兒子前往英國留學。
在英國呆了一段時間后,劉玲玲驚喜地發(fā)現:兒子不僅身體壯了,性格也變得開朗了。
原來,兒子學校每個星期安排了三節(jié)體育課,同時規(guī)定學生每天至少要進行兩個小時的鍛煉。剛開始,性格內向的兒子有些抵觸。不過,由于同學們都喜歡運動,時間一長,這種喜愛體育鍛煉的氛圍也感染了他。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賽場文化”一直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體育活動,青少年可以展現自己、揮灑激情,成為“校園英雄”——對孩子們而言,還有什么比這更具吸引力呢?
家長:帶著孩子鍛煉,養(yǎng)成運動習慣
“要讓孩子喜歡鍛煉,你必須先讓自己喜歡。”住在美國洛杉磯的劉輝,在微博里如此寫道。
“這個感悟,是鄰居瓊斯給我的?!眲⑤x說,瓊斯是個棒球迷,每到周末,他就會帶著兩個兒子到社區(qū)公園去,手把手地教孩子打棒球。長此以往,到公園打球成了兩個孩子的習慣。如果哪個周末不去打球,他們還會不樂意呢。
“在國內,很少有家長堅持跟孩子一起去運動。”劉輝說,而在美國,這樣的情景在周末的公園里隨處可見。
身教勝于言教。喜愛運動的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的身體力行,有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政府:開放公共設施,推動全民健身
2012年12月8日下午,渝北區(qū)某中學。
校門口,幾個住在附近的孩子抱著籃球想進學校的籃球場去打球,卻被學校保安攔?。骸皩W校有規(guī)定,非本校學生不能使用球場!”
這樣的尷尬,恐怕好些人都遭遇過。
然而,這樣的情景,在日本卻不會出現。日本政府明文規(guī)定,學校體育場和企業(yè)的運動場,必須免費或廉價向公眾開放。目前,日本有體育場館21.86萬個,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個體育場,每2680人就有一個室內體育館。
反觀我國,盡管近些年興建了不少體育場館,但總的來講,我們的運動場館和設施還很不夠,許多城市社區(qū)缺乏運動場地。即便如此,那些為數不多的公共體育設施至今仍未對公眾免費開放。
因此,不論是為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著想,還是從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出發(fā),我們的公共體育設施都應該免費對公眾開放。
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揮毫寫下“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為新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今天,經過60多年的發(fā)展和幾代人的拼搏,在競技體育比賽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體育強國,可是,在“增強人民體質”的征程上,我們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