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于4月底、5月初在安溪采訪,一直是雨天,茶農都憂慮今年的春茶收成,相較而言,老林的心態(tài)很好。我們在他的茶廠,喝到他剛做出的帶梗鐵觀音。盡管沒去梗,香氣卻還是高雅馥郁,沒有什么粗澀感,順滑、醇厚。
老林說,做茶靠天吃飯,但技術可把一些先天不足盡量弱化:茶葉嫩、茶苦,可控制烘焙,雨水多,可控制搖青。技術的累積,關鍵在經驗。但,技術再好,經驗再足,基礎一定要扎實,而基礎,就在茶園。我們決定,上老林的茶園,探探那泡帶梗鐵觀音“扎實的基礎”。
老林的茶廠在羅巖別墅旁,乘坐鄉(xiāng)鎮(zhèn)中巴往龍涓方向,會經過其門口,茶園離茶廠還有5公里。這條5公里長的黃泥路,是今年春茶前剛辟出的,老林和另一茶農合作辟了4公里,剩下的1公里,他個人投資。新路很簡單,無非是可讓那輛被顛簸得簡直要散架的拖斗小車進到茶園,帶茶青和工人下山,但老林在這條路上花去了幾十萬。
茶園所在山區(qū)叫廈包區(qū),老林給這片山頭取名“湖星鐵觀音生態(tài)農場”。他說英國人搞農場,也是“只賣自己的東西”,他要學他們。
乘著拖斗小車,到了廈包區(qū)一座茶山頂部,平平的山頭,也種著茶葉。老林站在山頂,說,看得到的山頭,都是我的。林瑞福的茶山分為兩個部分,600畝是他自己在種植的,1700畝是承包給茶農的,種植的茶葉有黃旦、本山、鐵觀音、毛蟹等,他帶我們所到的地方,是他自己的600畝范圍。
我們在山路間走動,轉到了一片松樹林。林子是林瑞福自己栽種的,共120畝。在茶山側面種植松樹林,是祖輩傳下的經驗。老林的父親曾告訴他,家中老茶園內有幾棵大松樹,松樹邊的茶葉,炒出來比其他地方的總要甘甜?!拔覡敔斠蔡徇^,茶園里種松樹,對茶好?!崩狭峙袛?,松樹對茶之所以有這種妙用,是因它們生長所需養(yǎng)分不同,所以不爭搶,吐出的“氣”,各自吸收后,還有好處。他也種點桂花樹,“桂花本來就能做桂花茶,這種樹是‘好樹?!彼媱澰谒蓸淞謱γ娴纳筋^再擴大種植一片樹林,讓松樹環(huán)繞整個茶園。
老林的茶園,像荒山,非常野,茶行之間,都是雜草、干莖(音)、樹木,鳥叫不絕,生態(tài)平衡,“根本不用噴藥”。而我們車行安溪時,見到許多低山茶園,茶行間的干莖被整理得很干凈。林瑞福說,有些茶農把干莖當雜草去除,但,干莖長得快,可長到比人高,秋茶后茶園需深耕,除加入豬糞、羊糞,土肥,可將干莖割下,鋪在茶行間,既防止雜草長高,太陽日曬時,又可保證土壤中水分充足,雨后,干莖爛掉,將其翻入地下作肥,土壤又營養(yǎng)了。老林說,如此,一年施一次肥就可以,但因要請工人付人工費,所以很多茶農不愿做。
老林說,低山氣候熱,沒霧,蟲害也多,做不出好茶,且山腳下茶園,往往是老田地,種過水稻等,農殘多,被污染了,要讓那些田地也種出好茶,土壤的改良就需好些年。所以他的茶園,大多是在海拔高的山地自己開墾出來,沒污染,石頭多,土很松,營養(yǎng)就比較流通。因茶園要成片,他也會少量地在低處收些老田地,但得讓那些田地先荒五六年,且,最好用新土種茶,把舊土剔除。
與老周一樣,老林也面臨著極高的人工成本,一斤茶葉的成本大概比常規(guī)茶高出百分之三四十。茶園用的農家肥是從內蒙古買來的,而到采茶季節(jié),每天至少有五六十號人在茶園工作,技術工人一天的工錢高的可達三四百元,有些甚至要五百元。茶園廠房固定住著十幾號工人,負責日常打理茶園,“不管當天有沒有活要干,都要發(fā)工資?!?/p>
老林說,這些年壓力大,頭發(fā)都半白了,但做茶園,要有錢有膽,有股沖勁,才能堅持。他覺得,國內茶葉農殘檢測要達到他現(xiàn)在使用的標準,可能要再過10多年,得有耐心等,但,到那時候,“我早就是老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