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祿
哈耶克是最早提出將“知識”問題作為經濟理論核心的經濟學家。提出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古典經濟學的市場均衡理論的假設的。其目的是對各種各樣的干預思想進行猛烈的批判,建立起牢固的自由思想體系,使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得到延續(xù)。
哈耶克在1937年發(fā)表的《經濟學與知識》中首次將“知識”問題提高到經濟學理論研究中的基礎性地位,把知識作為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要素。這種理論符合了從傳統(tǒng)經濟向新經濟轉型的實踐需要,是新經濟存在的理論根基。從這個意義上說,哈耶克是新經濟的正統(tǒng)奠基人。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在繼承以往經濟學的基礎上,將勞動分工理論發(fā)展到完備。但是如何統(tǒng)籌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態(tài),卻又陷入了新的二律背反之中。它對社會的分析總是要求整個經濟處于一種均衡的狀態(tài)。然而在真實世界里,這種假設則是完全不可能成立的。在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增長更多的是爆發(fā)式的質變,具有強烈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
哈耶克按照勞動分工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知識分工”的概念,試圖來理解新經濟的增長方式。他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件及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每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只占全社會知識總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這即是類似于勞動分工的“知識分工”。哈耶克認為用以替代均衡分析的“完美市場”(perfect market)概念的是“知識分工”(division of knowledge)概念。
由于“知識分工”的存在,單個的個人只了解自身或一些特殊事件的知識,對市場上絕大部分知識處于必然的無知狀態(tài)。那么對于整個市場來說,把握全局就成為一句空談,所以也就不可能出現(xiàn)某一時刻,由一些“精英”洞悉了整個經濟的真實面貌,而得以對市場做出合情合理的規(guī)劃來。那么經濟的發(fā)展就完全成為一種自發(fā)而為的行為,市場的波動也就成為正常的現(xiàn)象。因此,所謂的“經濟計劃”也就成為無稽之談。
在新經濟的條件下,由于知識分工的存在,雖然不可能認識整個市場的情況,但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分工組合,卻可以達到對某一局部的清醒認識和掌控,這樣就會出現(xiàn)全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又因為知識分散的作用,這種組合必然不是長久的,會很快為其他新的組合所取代。這就是哈耶克理解新經濟增長的模式。
如果說知識分工是從形式上解釋“計劃”的不可能性,那么知識分散則是從內容上解釋為何“計劃”無法實現(xiàn)。
知識分工理論要求對于整體經濟形勢的把握需要由人們來共同完成,而具體可以得到什么樣的整體知識則取決于每個人所能傳達出來的知識??梢杂纱藖硗耆穸ǖ粲媱澖洕?,因為對經濟整體的知識是不可能由某個大人物或某些精英突然間領悟到的。對于經濟學研究來說,要做的不是如何配置“給定”的資源的問題,而是應該如何運用知識,即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讓分散的知識如何有效的協(xié)調的問題。
那要決絕分散知識協(xié)調性的問題,關鍵就在于:一重視個人,二充分給予個人以自由。因為所謂的分散知識是在說個人存在的獨立性,而要想獲得創(chuàng)新和前行的力量,只能依靠個人并把他們組織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個人按自由意志來行動,這樣組合而成的集體才能發(fā)揮最大程度的效率和機能。而不是相反的按照制定好的計劃,視個人為器物進行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