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張晶
一提起閱讀理解,大多數(shù)學生就會談虎而色變,或更甚之,大有“閱讀猛于虎”的架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閱讀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以下閱讀方法。
一、落腳點法
落腳點法,即找到答題的切入點,這好比先找到一個落腳之處,然后再進行閱讀。如果不先找落腳點,在答題中必然會出現(xiàn)盲目瞎蒙現(xiàn)象,就好像一團亂麻,想理清就必然先找到一個線頭,再逐一理順,否則也只能落得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結局。其實,閱讀題的落腳點很好找,一般都是此句(段)所涉及的對象。例如,《社戲》中分析“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的“回望”一詞,可以采用“落腳點”法,“回望”的是“我”,則答題點為“我”,答案即為表現(xiàn)“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二、發(fā)散法
在分析人物時常用到發(fā)散法。人是復雜的,不是一個詞就能概括的,那么,為什么不運用發(fā)散思維,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分析人物呢?例如,《偉大的悲劇》中,“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員們表現(xiàn)出人類怎樣的優(yōu)秀品質(zhì)?”解決此問題可運用發(fā)散法,回答為“誠信、堅毅、執(zhí)著,為事業(yè)而獻身,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無私的愛……”
三、中心法
學生在閱讀散文時,時常出現(xiàn)不明所以的狀況,怎么辦呢?我教給學生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甭管問題是什么,先把握文章中心,對于實在弄不清楚的問題就往中心上靠攏。文章是圍繞中心組材的,那么出題者也必然圍繞中心提出問題。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為什么寫美女蛇的故事?在答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后,可聯(lián)系本文的中心內(nèi)容(百草園生活),從而答出“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四、由點到面法
我們在寫有關同學、班級的文章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寫,只能選擇一兩個同學、一兩件事。同樣道理,閱讀理解中分析一人或一事時,也應以這一人一事為點,以一類人一類事為面,做到點面結合。在閱讀理解時,可以指導學生在找到答題落腳點的基礎上用由點到面法進行分析。例如,《故鄉(xiāng)》中我對閏土的感情如何?由點到面分析,“點”指閏土,我對閏土懷有深厚感情;“面”指以閏土為代表的勞動人民,表現(xiàn)了我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愛。
五、由淺入深法
有人說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要讓學生想到什么說什么,我認為不然。人的思維是連接的,是有順序的,所以就有了“思路”一詞,“路”當然得順次走下去,怎么可能東一頭西一頭。在閱讀理解時也是一樣的,按照由淺入深的思路分析,才能更全面地考慮問題,這也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例如,《愛蓮說》中對“出淤泥而不染”的分析,可以運用由淺入深法,淺層指蓮從淤泥中生長出來而不沾染污穢,深層指君子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
六、前后因果法
許多學生在做完數(shù)學題后,都能感覺出自己做對了還是做錯了,但多數(shù)學生在完成語文閱讀理解題后,常常覺得云山霧罩,對自己的答題完全沒有把握,只能聽天由命地任評卷老師給分。這是因為數(shù)學題邏輯性強,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哪一環(huán)錯了,就套不到下一環(huán),而語文閱讀題,大家總以為各答案間沒有關系鏈,于是隨意地想一點寫一點,殊不知碎片并不能組成完美的答案。其實,語文閱讀題的答案就像一段不斷向前延展的鐵軌,各鐵軌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勾連,哪一處的斷裂都會影響全程,就猶如橋的塌陷使此岸與彼岸不能成為一個整體一樣。我們?nèi)绻涯骋婚喿x題答案分解開來,即把其分為幾層,就會發(fā)現(xiàn)各層之間有著合乎邏輯的關系,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因果聯(lián)系,如前一點答出的是“因為……”的問題,那么后一點就應答出“所以……”的問題。運用前后因果法不僅能使我們的答案無懈可擊,也能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嚴實,考慮問題更加周到,答案更加圓滿。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運用前因后果法分析菲利普夫婦形象,前因為菲利浦夫婦虛偽、勢利、用金錢衡量親情,后果為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七、涉及對象法
有的學生在答題時不知從哪幾個角度回答,此時可運用涉及對象法,即文句涉及了哪些對象,就從哪幾個角度答題。例如,《藤野先生》中記敘了關于藤野先生的四件事,作用是什么?用涉及對象法分析即為:涉及對象為藤野先生和作者,從藤野先生角度答為“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zhì)”,從作者角度答為“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
八、同義互換法
在分析句子含義這類考查語句理解的閱讀題時,可使用同義詞互換法,即先將所理解的句子分析為各個短語,再將各短語用相應語句替代,然后組織語句,用另一語句將意思解釋出來。例如,在《豆角鼓》一文中,理解“經(jīng)過風雨將記憶熾烤得蓬松而馨香”一句時,可先將句子分解為短語“經(jīng)過風雨”,同義詞互換為“經(jīng)過時間的流逝和人生洗禮”,“記憶”即指友情,“熾烤得蓬松而馨香”即指珍貴、可貴。整句話的含義為“友情歷經(jīng)歲月和人生的洗禮,愈發(fā)珍貴”。
我相信,當學生運用這些閱讀方法,品嘗到成功的歡悅后,就會在語文學習中占據(jù)主動,就會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總結出更多更適合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和技巧,并在學習中不斷收獲進步。那是一種怎樣的不可抑制的發(fā)展,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并用教學思想、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來迎接這一美好前景。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