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
民國孫像鎳幣是一個冷門的項目,在中國老錢幣的收藏里,鎳幣與金銀銅幣比起來可說是一個爹娘不疼、姥姥不愛的板塊?!胺θ藛柦颉痹斐珊芏嗳烁悴磺宄膩睚埲ッ},包括實際開鑄年份、制造地點,而其中若干委托奧地利生產之事甚至被質疑為虛構等等。現就搜集史料記載配合實物簡述如下,供藏友參考。
鎳在19世紀初時產量低且用途有限,1856年美國首先開始采用銅鎳合金作為幣材來降低成本。清末精琦所提出的整頓圜法方案中,也有發(fā)行鎳質輔幣的計劃,當時度支部以鎳礦開采及制作方法尚在調查并未推行。除德國租界地的山東膠州灣在1909年發(fā)行了“大德國寶”鎳幣兩種外,清代中央或各省均無使用。
1914年(民國三年)頒布的《國幣條例》雖訂有五分鎳幣,但僅制作以袁世凱像為圖案的樣幣,并未發(fā)行。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3月,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之際,因各地舊式銀角及銅元等輔幣質量參差且種類繁多,使用情況極為復雜,兌價不一,有礙民生,故宜另案規(guī)定,未列入《銀本位鑄造條例》。廢兩改元推動數年后因成效頗佳,在情勢穩(wěn)定后即以十進位為原則擬議方案,派上海中央造幣廠鑄造處長赴美國費城造幣廠考察輔幣模具之制作,原擬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11月與廢除銀本位制的法幣政策同時公布實施,但模具鐫刻費時,法幣案公告后次月才備妥,故未能如期。雖沒有發(fā)行但祖模在費城造幣廠雕刻完成后,曾制作民國二十四年版樣幣送南京財政部審核,據聞當時送了11套。
《輔幣條例》在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月11日公布,規(guī)定“輔幣鑄造之專屬中央造幣廠。其發(fā)行,由中央銀行專司之?!狈N類有二十分、十分及五分的純鎳幣三種,一分及半分的銅幣(銅九五、鋅四、錫一)兩種。年度更改為“二十五年”的新輔幣在2月10日開始發(fā)行,由中央銀行運送各地流通,這是中國貨幣史上首次行用鎳幣。
據中央造幣廠呈財政部的報告,該年至12月底止,計制成二十分鎳幣4911萬9692枚、十分鎳幣6206萬1430枚、五分鎳幣5857萬7202枚、一分銅幣31178萬枚、半分銅幣4680萬枚。合國幣2231萬74150元,輔幣中最暢行無阻的,還是相當十文銅元的一分銅幣。當時因中央造幣廠設備無法生產純鎳幣胚,故向美國司克威(Scovill)廠訂購鎳餅,再由中央造幣廠印花。此外,因國內地廣人稠,產量不敷所需,乃由財政部向奧地利訂購二十分、十分及五分三種面值的鎳幣,數額是二十分4000萬枚、十分6000萬枚及五分2000萬枚,合計1億2000萬枚。背布圖下有“A”字廠記的,即由維也納造幣廠制作供應。該廠另制作有無“A”廠記的樣幣數套。
民國二十五年孫像鎳幣的中央版原模是美國制作,奧地利版幣模則由維也納造幣廠另行雕刻,除了背布圖下方加上“A”外,正面肖像的眼角、下額、背后衣服與邊緣花紋相對位置以及背面布圖、文字均稍有不同。操刀的是總雕刻師普拉特(Richard Placht),也是民國十六年孫中山像陵墓及民國十八年孫中山像背叁帆奧地利版壹圓銀幣的鏤刻者。
1937年先后爆發(fā)七七事變及八一三淞滬戰(zhàn)役,抗日戰(zhàn)爭全面展開,中央造幣廠被迫內遷。內遷后中央造幣廠分別在成都、重慶、武昌、桂林及蘭州設分廠繼續(xù)生產輔幣。惟因后方仍舊留有大量舊式銅元,撤運的輔幣多半存放央行庫房沒有發(fā)出。緊接著戰(zhàn)事擴大軍費浩繁,法幣逐漸貶值致使原料價值高于面值,財政部乃于1940年2月修正輔幣條例取消二十分鎳幣及半分銅幣,并將十分及五分縮小尺寸減重,成分由純鎳改銅五五、鎳十八、鋅二七;一分改銅六五、鋅叁五的黃銅幣,另增加相同材質的二分。未幾又因通貨膨脹嚴重,1943年時幣材成本已遠超過面值,輔幣制造工作遂告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