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益群
在我身邊,經(jīng)常遇到一些人提出收藏的愿望。至于買什么無所謂,只要能保值升值就行。這個要求看似不難,但如果從“收藏”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就不那么簡單了。
收藏,樂在相知心。年過古稀的藏石大家張靖老先生收藏的一枚瑪瑙奇石《雛雞》,20年前被人用550萬元買走。與寶貝分手的那一刻,張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這筆錢在當(dāng)時能買20多套房,足可以讓張老安享晚年。按今天一些人的收藏理念,這么高的投資回報(bào)率,應(yīng)該暢懷大笑三天才對,悲從何來呢?這之后,我去看望了幾次張老,他對石頭愛得一往情深。與《雛雞》分別的那一刻,對他是一種“將老失知音”的說不出的痛,在無人理解、相看淚眼情難說的時刻,豈能不悲痛萬分。
張靖首次發(fā)現(xiàn)大漠奇石時也曾喜極而涕。那是在上世紀(jì)80年代,張靖在內(nèi)蒙古沙漠里遇到沙塵暴,迷失了方向。等狂風(fēng)平息,他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片神奇的石頭。他跪地抱起一塊瑪瑙石,感受到了一股在人間得不到的溫暖和力量,淚流滿面。從那時開始,張老對大漠奇石一直懷有赤子之心,癡情不改。
在我熟悉的人里,王維平也是一位愛石頭動真情的漢子。十幾年前,他到桂林出差,無意中在根雕奇石市場看到一枚來賓水沖石,形狀酷似相聲大師侯寶林。他身上錢不夠,只好遺憾地回到北京。一連十幾天,他寢食不安,魂不守舍,最終還是湊齊錢飛回桂林,請回了這枚后來被評為中國十大國石的寶貝,取名《大師》。還有一次,我和王維平去內(nèi)蒙古左旗參觀石展,他看上一枚天然形成的長滿彩色瑪瑙珠的蜂巢石。店主見他欣喜若狂的樣子,趁機(jī)抬高價錢,王維平只得戀戀不舍地離開。當(dāng)晚,我們從內(nèi)蒙古左旗開車去寧夏銀川,他一路上長吁短嘆。回到賓館,他晚飯也沒吃。第二天一早,我推開房門,嚇了一跳,王維平蹲在門口,他說睡不著,想找我商量,又不忍心敲門,就這么蹲在門外熬了一夜。他最終還是不聽勸阻,執(zhí)意租車返回左旗。晚上,他興沖沖地抱著一枚石頭回來,白瑪瑙中夾著紅碧玉,我感覺,比那枚蜂巢石強(qiáng)百倍。王維平說,蜂巢石的主人又變卦了,他一氣之下不買了,歪打正著,遇到這個寶貝。
像張靖、王維平這種對奇石愛得瘋狂的人是難能可貴的,沒有這樣的真情投入,《雛雞》、《大師》又怎能得到呢?其實(shí),當(dāng)你在尋找一件寶貝時,石頭也在觀察,看你是真心還是假意?!读凝S志異-石清虛》講,奇石也能選擇愛惜它的主人,石頭雖是無心之物,但它有和知心人交心的主動性。人找石頭,石頭也在找人。
讀萬卷書,賦萬首詩;供一瓶花,留一窗月。如今這樣的雅士不多了。在目前混亂的藝術(shù)品市場里能堅(jiān)定地守護(hù)所鐘情的藏品,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以為,收藏愛好者不妨保持一種“閑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閑”的心態(tài),也許能得到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