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華 呂立哲 任紅樓 竹瑋
摘 要:應用1 000,1 500,2 000倍的溴蟲腈藥液與常規(guī)對照化學農藥1 000倍的聯(lián)苯菊酯、1 500倍的吡蚜酮,進行田間防效小區(qū)對比試驗。結果表明,1 000,1 500,2 000倍溴蟲腈藥液對茶尺蠖的藥后1 d防效分別為94.5%,91.0%,83.0%;14 d防效為95.95%,93.89%,85.27%;而對比的農藥聯(lián)苯菊酯藥后1 d為69%,藥后14 d為71.04%。對假眼小綠葉蟬的藥后1 d效防效分別為96.65%,94.93%,88.76%;藥后14 d防效為91.5%,90.17%,89.69%,而對照農藥吡蚜酮藥后1 d防效為88.50%,藥后14 d僅為54.14%。說明溴蟲腈對茶尺蠖及假眼小綠葉蟬等茶園害蟲有高防效及較長的持效期,可在無公害茶園推廣使用。
關鍵詞:溴蟲腈;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S48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6.016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Warren)、假眼小綠葉蟬[Empoasca vitis(Gothe)]是茶園上發(fā)生面積最廣、危害最嚴重、防治最難的兩類重大害蟲。茶尺蠖發(fā)育快且不齊、繁殖能力極強,以幼蟲咀食茶樹葉片,大發(fā)生時可將成片茶園食成光禿,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質量[1]。假眼小綠葉蟬每年發(fā)生代數多,成、若蟲均刺吸茶樹芽葉、嫩梢,導致芽葉紅褐、焦枯、萎縮,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一般茶園受害,夏、秋茶減產10%以上,重則達50%以上,甚至造成無茶可采[2]。如何控制這兩類害蟲危害成了茶葉病蟲害防治工作重中之重。雖然生產上通過采用合適的農業(yè)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能抑制病蟲害發(fā)生,但大發(fā)生時,必須依靠化學防治。選擇正確合適的農藥是病蟲害防治關鍵,也是從源頭控制茶葉農藥殘留的前提[3]。溴蟲腈(Chlorfenapyr)也稱蟲螨腈、除盡、帕力特,是一種新型吡咯類殺蟲、殺螨劑,具有胃毒和觸殺作用[4]。該藥對蔬菜抗性害蟲中的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美洲斑潛蠅、豆野螟、薊馬、紅蜘蛛等很有效。為了解溴蟲腈對信陽茶區(qū)主要茶樹害蟲的防治效果,筆者于2012年夏秋茶期間,在浉河港鄉(xiāng)白龍?zhí)恫鑸@用溴蟲腈分別對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區(qū)基本情況
試驗茶樹品種白毫早,樹齡15 a,樹高約85 cm,茶蓬覆蓋度約85%,土壤肥力中等偏高,茶園管理正常,各處理區(qū)茶樹長勢基本一致。
1.2 試驗時間及天氣
茶尺蠖試驗時間為2012年7月10日—24日,施藥時天氣晴見多云,施藥后24 h內無降雨,試驗期間平均氣溫28.48 ℃,平均濕度74.27%。假眼小綠葉蟬試驗時間為2012年6月25日—7月9日,施藥時天氣多云,施藥后24 h內無降雨,試驗期間平均氣溫為27.3 ℃,平均濕度77.06%。
1.3 供試藥劑
24%溴蟲腈懸浮劑(SC),由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提供。10%聯(lián)苯菊酯乳油,由青島豐邦農化有限公司生產。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WP),由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生產。
1.4 試驗處理
試驗設24%溴蟲腈(SC)1 000,1 500,2 000倍液,10%聯(lián)苯菊酯乳油1 000倍(對照藥劑),25%吡蚜酮(WP)1 500倍液(對照藥劑),清水作對照。5個處理,4次重復,每次試驗小區(qū)20個,試驗按照完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小區(qū)面積50.0 m2。
1.5 施藥器械
選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3WBD-16)蓬面噴霧,每小區(qū)噴藥液3.0 L,對葉片正反兩面噴勻噴濕(折合每公頃約用藥液600 L)。
1.6 調查方法
1.6.1 茶尺蠖調查 茶尺蠖田間茶蓬面調查或震落法調查誤差較大。調查采用剪各處理區(qū)的枝條(1~2年生,生長旺盛,無病蟲為害,長50 cm 左右)插入罐頭瓶中,進行室內水培,每處理接入個體大小一致、活潑健康的2~3齡幼蟲50頭,放入飼養(yǎng)籠。藥后1,3,7,14 d各調查1次,調查時酌情采用同處理區(qū)新鮮枝條舔食,統(tǒng)計死蟲數、活蟲數,根據調查結果,按《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計算各處理4個重復的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5]。數據用SAS軟件,在P<0.05水平下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測驗進行多重比較。
1.6.2 假眼小綠葉蟬調查 采用翻葉法,于清晨露水未干前,隨機翻芽下第2嫩葉查看正反面成、若蟲數,統(tǒng)計并記錄100片葉蟲口數,每小區(qū)調查2個樣。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藥后1,3,7,14 d各調查1次,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同樣,數據用SAS軟件,在P<0.05水平下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測驗進行多重比較。
1.6.3 試驗茶園天敵 在藥效試驗的同時,采用5點取樣震落塑膜(1 m2)承接法,調查藥前及藥后1 d和7 d各樣點茶園天敵(蜘蛛、瓢蟲)的數量變化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供試農藥的安全性
24%溴蟲腈懸浮劑各處理濃度,在茶園中使用對茶園主要天敵數量(蜘蛛等)影響較小,藥后1 d和7 d 在茶園調查中蜘蛛、瓢蟲、草蛉、螳螂數量與藥前基本沒有多大變化,且與清水對照無顯著性差異,對天敵安全;而25%吡蚜酮、10%聯(lián)苯菊酯在使用1 d和7 d 后蜘蛛等害蟲天敵數量明顯下降。1 000倍的溴蟲腈在干旱少雨情況下會產生輕微藥害。
2.2 供試農藥的藥效
2.2.1 茶尺蠖防治效果 表1表明,藥后1 d,24%溴蟲腈懸浮劑1 000,1 500,2 000倍對茶尺蠖防效分別為94.50%,91.00%,83.00%,而對照是69%;藥后14 d防效分別是97.86%,97.33%,88.82%,對照是71.04%。溴蟲腈1 000倍、1 500倍2種處理,1~14 d的防效差異性不顯著,與2 000倍防效差異性顯著,與對照藥劑防效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溴蟲腈2 000倍處理與對照藥劑1~14 d的防效差異性達顯著水平。溴蟲腈對茶尺蠖的不僅持效性、防效性高于對照藥劑聯(lián)苯菊酯,而且有較強的速殺效果。在調查中還發(fā)現,7 d后的茶尺蠖多數是蛹,14 d調查的一部分蛹已經羽化成蛾,并產有卵塊。
2.2.2 假眼小綠葉蟬防治效果 表2表明,藥后1 d,24%溴蟲腈懸浮劑1 000,1 500,2 000倍對茶假眼小綠葉蟬防效分別為96.65%,94.93%,88.76%,對照是88.50%;藥后14 d防效分別是90.78%,90.44%,86.35%,對照是54.14%。溴蟲腈1 000倍、1 500倍與對照藥劑1~14 d差異性顯著;溴蟲腈2 000倍與對照藥劑1 d、3 d后差異不顯著;7 d、14 d差異顯著。溴蟲腈對假眼小綠葉蟬不僅持效性、防效性高于對照藥劑吡蚜酮,而且有較好的殺滅作用。
3 小結與討論
24%溴蟲腈懸浮劑在適當劑量下對茶樹無藥害,對天敵傷害較小,可作為無公害茶園防治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等害蟲的一種理想藥劑。該藥對假眼小綠葉蟬有較強的速殺效果、較高的殺滅作用及較長持效期,一次用藥,可持續(xù)20 d左右。該藥對菊酯類農藥產生抗性茶尺蠖也有較好防效和較強速效性。
從藥效和成本綜合考慮,建議田間推薦用量375~450 mL·hm-2,稀釋成1 500~1 800倍液噴霧,施藥時均勻、周到。防治假眼小綠葉蟬在高峰前期,若蟲量大時用藥,茶尺蠖要在幼蟲3齡前用藥,這樣能收到更好的防效。
為了延緩害蟲產生抗藥性,提倡與其它農藥交替使用。防治茶尺蠖、茶毛蟲等鱗翅目害蟲,可與艾綠士、氰氟蟲腙、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輪換使用。如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等刺吸式害蟲,輪換的農藥有凱恩、艾美樂等。
7—8月份,由于溫度高,茶尺蠖發(fā)育經過很短暫,世代重疊嚴重。若蟲口密度較大,防治時應酌情在藥后7~10 d第2次用藥。
參考文獻:
[1] 熊興平.茶尺蠖防治技術研究進展及展望[J].中國茶葉,2003(3):15-17.
[2] 郭劍雄.假眼小綠葉蟬農業(yè)和生物防治的研究進展[J].茶葉科學技術,2008(1):10-12.
[3] 張日明,黃甲興,黃日進.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綜合防治技術探討[J].茶葉通訊,2005,32(1):18-20.
[4] 徐尚成,蔣木庚.溴蟲腈的研究與開發(fā)進展[J].農藥,2003,42(2):5-8.
[5] 中國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