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有眼不識泰山
雖有眼睛,卻連高大雄偉的泰山也不認識,該詞比喻自己的見識太少,有名望的人在眼前也認不出來。這個詞語的原型在晉代劉伶的《酒德頌》中出現(xiàn)過: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劉伶寫的是人喝醉后視聽都混亂的感覺,后來引申成“有眼無珠,不識高人”之意。而在民間傳說中,該詞的由來另有一番說法,且詞里的“泰山”還被附會成了人名:
傳說古代著名的木匠魯班十分珍視自己的聲譽,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從徒弟中淘汰個別“不成器”的人。徒弟中有個叫泰山的年輕人,學(xué)藝起來似乎總是不緊不慢,雖然終日鉆研,卻仍是長進不大。于是魯班毅然辭掉了泰山。
事隔數(shù)年,一次魯班閑逛集市,發(fā)現(xiàn)貨攤上擺著許多做工講究的竹制家具,技藝爐火純青,顧客爭相搶購。愛才的魯班很想結(jié)識一下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聽。人們告訴他,這些竹器都是魯班大師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制造的。
魯班大吃一驚,想起當(dāng)初錯辭泰山,感到后悔莫及,長嘆一聲:“唉!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從此,魯班就只使用一只眼干活了,以提醒自己再也不要自以為是。后來的木匠為紀念他,在檢查木條直、曲時,也總是把一只眼閉起來。同時,魯班還更加悉心地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弟子,最后,他被木匠們奉為了祖師爺。而“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也就此流傳下來。
“杏林”傳美名
我們稱贊醫(yī)德高尚、醫(yī)術(shù)精湛的醫(yī)師,常常說他們是“譽滿杏林”,或稱他們?yōu)椤靶恿指呤帧薄?/p>
“杏林”一詞,源于三國時東吳的名醫(yī)董奉。董奉晚年居住于廬山腳下,他為貧民百姓治病從不收診費和藥錢,只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其屋后的山坡上栽種杏樹,以遺惠后人。他規(guī)定,重病治愈后植三五株,小病治愈后植一株,名為“康樂杏”。就這樣,不到幾年工夫,“康樂杏”遍布嶺前嶺后,郁郁蔥蔥。董奉醫(yī)術(shù)高超、心懷百姓的美名傳遍天下,而“杏林”也成為醫(yī)界的代名詞。
“座右銘”的由來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后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東漢書法家崔援年輕時好意氣用事,他因哥哥遇害,大怒之下殺了人,然后只身逃亡天涯。一路上種種艱難困苦,讓崔援對自己的沖動行為后悔不已。幾年后遇朝廷大赦,他才得以回到故鄉(xiāng)。崔援自知因一時魯莽惹出大禍,吃足了苦頭,于是作銘(文體的一種)放在便于自己觀看的座位的右側(cè),以時常閱覽,提醒自己不要沖動。
“青春”本是春天意
“青春”一詞原指四季中的春季,該詞始見于漢代,為文史學(xué)家劉向首先使用。劉向《楚辭·大招》有句“青春受謝,白日昭只”,意為“春季降臨,萬物復(fù)蘇,呈現(xiàn)勃勃生機”。此后七百多年間,文人墨客所用的“青春”一詞都是這個意思,如杜甫的名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直到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才賦予了“青春”一詞新的含義。他寫的《洛陽女兒行》一詩,其中有兩句:“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痹娭械摹扒啻骸狈褐溉说那嗄陼r期。由于王維的詩名很大,《洛陽女兒行》被眾人爭相抄閱、傳誦。漸漸的,“青春”一詞逐漸失去“春季”的詞意,成為“青年時期”的代稱了。
為什么稱佛教徒為“和尚”
人們習(xí)慣稱職業(yè)佛教徒為“和尚”,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佛教文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很痛苦的,并將其根源歸咎于各種欲望,為了擺脫痛苦,人必須寡欲,必須進行修行,忍受人間的一切痛苦,這就是佛教文化提倡的“苦修”。因而,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xué)是主張一切調(diào)和。“和”即忍耐、服從,“尚”即為遵從。“和”的理念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須遵守的,以“和”為“尚”,即是稱職業(yè)佛教徒為“和尚”的緣由。
黎民與百姓,原是不同人
我們在描述世間平民時,常常說“黎民百姓”。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幾千年前,中華先民的各部落間經(jīng)常進行兼并戰(zhàn)爭。在黃河流域,當(dāng)時集中著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各部落之間進行了多年的征戰(zhàn)和融合,最后,以黃帝族為主、炎帝族和夷族為輔的部落聯(lián)盟,共同戰(zhàn)勝了九黎族。由于黃、炎、夷三個部落的聯(lián)盟是由大約一百個氏族構(gòu)成的,故屬于這一百個氏族的人統(tǒng)稱“百姓”,而在戰(zhàn)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也就是說,“百姓”與“黎民”,最初是意味著奴隸主與奴隸的區(qū)別,但隨著奴隸社會的消亡,這兩個詞就都成為普通民眾的指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