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校檔案】
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在那里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后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于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1780年,即美國建國后的第四年,已經有了140多年歷史的哈佛學院升格為哈佛大學。當初哈佛學院的創(chuàng)辦者把劍橋大學的模式移植過來,學院最初定名為“劍橋學院”。1639年,為了紀念學院的創(chuàng)辦者和建校費用的主要捐獻者約翰· 哈佛,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將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擴建成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頂尖大學聲譽、財富和影響力的學校,被譽為美國政府的思想庫,其商學院案例教學也盛名遠播。在世界各研究機構的排行榜中,經常名列全球大學第一位。
【牛校牛人】
歷史上,哈佛大學的畢業(yè)生中共有八位曾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他們是約翰·亞當斯、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約翰·肯尼迪、喬治·布什、貝拉克·候賽因·奧巴馬,及美國副總統(tǒng)戈爾、國務卿基辛格,及現(xiàn)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等。哈佛大學的教授團中總共產生了44名諾貝爾獎得主和30多位普利策獎得主。中國近代,也有許多科學家、作家和學者曾就讀于哈佛大學,如胡剛復、竺可楨、楊杏佛、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梁實秋、梁思成、江澤涵等。其商學院案例教學盛名遠播。這里也培養(yǎng)了締造了微軟、IBM、Facebook等一個個商業(yè)奇跡的人。
【牛校風景】
哈佛大學的校園布局和建筑風格展現(xiàn)的不是時代前沿,而是古老的記憶。一群紅色的建筑,一排排低矮簡約的樓房,映射的不是追求表明的光鮮艷麗,是一種內在的自發(fā)的對學術的無限追逐和對精神的崇高追求。懷古是一種理念的傳承,是哈佛精神永遠存在的印記,也是哈佛屹立不倒的力量源泉。
非哈佛本人的哈佛雕像
在哈佛大學有一尊哈佛先生的塑像,這個雕像雖然標注著哈佛先生的名字,但雕刻的并不是哈佛先生本人。由于哈佛先生沒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資料,當后人計劃修建這樣一尊雕塑時也就沒有了模板,只能在當時的哈佛大學里找到一位比較帥的學生作為雕刻的模特,頂替哈佛先生。所以哈佛校園里有一座非哈佛先生的哈佛先生的雕像。其實像與不像已不重要,情意到了,就足夠了。
對“死讀書,苦讀書”說NO
哈佛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學科門類覆蓋的領域十分廣泛。就是這么一所學術氣氛濃厚,人才輩出的高等學府,教育者卻反對學生“死讀書,苦讀書”,提倡學生全面發(fā)展。1853年至1860年,詹姆斯·沃克爾擔任校長期間,在哈佛大學的課程中增加了音樂課,開創(chuàng)了哈佛歷史上的藝術教育。
1993年起,哈佛大學開始了一年一度,規(guī)模巨大的藝術節(jié),校長尼爾·陸登庭為藝術節(jié)題詞“藝術第一”。每年5月的藝術節(jié),哈佛大學校園內外到處可見寫有“ArtFirst”標語和印有《某某年藝術第一》字樣的T恤衫。活動前兩周起,校園內便充滿了節(jié)日的氣氛,各種宣傳小冊子、活動《指南》等被分發(fā)到校園的每個角落。藝術節(jié)期間,有200多場文藝節(jié)目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等,演員全都是哈佛大學的師生。除演出外,藝術節(jié)還舉辦雕塑、陶瓷、圖片、文學作品展示,教學活動和聲勢浩大的“藝術第一大游行”活動。每次藝術節(jié),校長親自給哈佛大學為藝術和藝術教育作出貢獻的人士頒獎。
哈佛占地380英畝,正中有建于30年代的紀念教堂,周圍是學生宿舍、圖書館和教室等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筑,其中如霍爾登小教堂、馬薩諸塞堂(現(xiàn)存最早的哈佛建筑,建于1720年)、哈佛堂和維德納圖書館都是著名的古建筑,具有舊大陸建筑的莊嚴典雅之美。當然校園中也不乏嶄新的現(xiàn)代化校舍。學校里處處是青青的草坪,蔽日的榆樹,那一幢幢紅磚砌成并爬滿長青藤的樓房,使人感到親切和寧靜。漫步校園,人們會注意到這里豎立著一塊龜背馱著的高大石碑,這是中國哈佛同學會1936年在哈佛三百年校慶時贈送的禮物。自清末以來,這里就有眾多的中國學子就讀,王安、貝聿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哈佛擁有9座博物館,它們既為教學服務,又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