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xiàn)。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直接參與主辦的國際性節(jié)會,這樣的盛會使世界各地的非遺保護成果共聚成都,各國共享保護成果與經驗,為守護共同的精神家園做著不懈努力。
法國
1840年,法國頒布《歷史性建筑法案》,這是世界最早關于文物保護方面的憲法。在傳統(tǒng)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方面,法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頭。目前,法國有一萬八千多個文化協(xié)會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展示。全法國劃定的九十多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qū)內的歷史文化遺產達到四萬多處。
法國的各項文化遺產保護中,對建筑、景觀的力度較大,很多法律都與此有關。法國法律規(guī)定,凡是被指定為文化遺產的不準對其進行改造,嚴禁出口。文物買賣行為在國內進行時,需將有關情況上報文化部,得到許可后也需在監(jiān)督下進行。同時,在被指定的國家級文物交易中,國家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對于那些極易破壞的文物,須交由國家保存。
現(xiàn)今人們口中常說的“文化遺產日”其實最初的創(chuàng)立國是法國。法國的文化遺產日,即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所有的博物館都向公眾開放,很多公立博物館免門票,私立博物館減門票。文化遺產日的設定,對推動和促進歐洲對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保護的工作起了極大的作用。
韓國
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概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那時人們就開始著力于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韓國文化財保護法》。目前,韓國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有一百多項。在被確立的非物質文化形式中,韓國獨特的民俗占了絕大多數(shù)。
《韓國文化財保護法》根據價值大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不同的等級:國家確定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給予100%的經費保障;省、市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給予50%的經費保障,剩余部分由所在地區(qū)籌集資助。
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有一個特點,它不僅僅把確立遺產項目作為目的,而且還提供這個文化項目得以繼續(xù)傳播的體系,這有著一個嚴密的機構。韓國政府制定的是金字塔式的文化傳承人制度,最頂層被授予“保護者”的稱號。這些“保護者”是全國具有傳統(tǒng)文化技能、民間文化藝能或者是掌握傳統(tǒng)工藝制作、加工的最杰出的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為他們從事公演、展示、研究等活動的各項經費,每人每月還有100萬韓元的生活補助和其他醫(yī)療保障待遇。在過去,韓國藝人的身份較低,現(xiàn)在的文化遺產體系不僅為藝人提供了經濟補貼,也提高了藝人們的身份和地位。
意大利
意大利作為希臘文化重地、羅馬文明中心、天主教核心、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意大利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數(shù)不勝數(shù)。意大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除了自然和自然景觀遺產外,其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和美食文化也隨之興旺。
意大利的非遺保護發(fā)展較快,1996年時只有9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2011年世界遺產數(shù)目就已經發(fā)展到37處。在意大利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舉行“文化與遺產周”活動,屆時意大利的國家博物館、藝術畫廊、考古博物館、文物古跡、著名別墅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都免費對外開放。
越南
越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君主政體時期的自發(fā)階段,從1858年到1945年,很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被儒家學者和西方學者發(fā)表,這些研究大部分是關于民間文學的。第二個階段是從1945年開始到現(xiàn)在,屬于積極自愿的階段,這個階段已經出現(xiàn)很多成果,比如民間文學作品整理、記錄與出版等。
長久以來,越南的文化一直與農民、水稻種植以及鄉(xiāng)村有關。農民作為文化的主體也作為文化的客體,一直與越南文化保持著緊密地聯(lián)系。因為越南鄉(xiāng)村的歷史性和社會性讓越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更加明顯:一、越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稻田里耕作的農民的內心世界和記憶里,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緊密相連并在社會中保存;二、儒家學者和文化從業(yè)人員在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代相傳以及保護有著突出的貢獻。
日本
日本善于學習外來優(yōu)秀文化,并善于保存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1996年,日本國會通過新修改的《文化財保護法》,引入歐美等國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錄制度。將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注冊、登記,通過登錄認定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確定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條例加以約束。并通過大眾媒體公司公布于眾,進行輿論宣傳,提高大眾的保護意識,推動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