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皓
北京故宮又成為話題。一位游客因拍照受阻泄憤,砸碎了展廳玻璃,導致一件文物鐘受損。
事情一出,很多媒體關心的居然是故宮玻璃為何不堪一擊。就好像你無理打了人,還要質問那人為何這么不經打?有這種邏輯嗎?事實上,隨便你用什么玻璃,有人要泄憤,總有東西能砸碎,除非你用防爆鋼化玻璃。
就此事,可以看出點我們這個粗鄙時代的大背景。游客粗鄙,不用說了。但這么粗鄙的游客為何會去游故宮?你會說,故宮為什么不能游,人人可以游啊。是啊,人人可以游,但很多人其實并沒有資格游。
我碰到過許多收藏家,但說實話,如果他不能從文物古董里學習到高度的文明和個人修養(yǎng),這樣的人,不配搞收藏。故宮里滿是文物,連建筑本身都是文物,但游故宮,需要學習的文化知識很多,最根本的一條,是我們該抱著怎樣的態(tài)度游故宮?
到此一游,拍幾張照片發(fā)微博,因為名氣響就一定要游,或者因為旅游菜單上打包進去了,如果抱著這樣的出發(fā)點,故宮還不如不游。不去理解一個人的真實想法,不跟他有相互的交流,你怎么可能同這個人交朋友?交友如是,游故宮這樣的地方也如是。
把故宮這樣的地方作為文物還是旅游點,是有區(qū)別的,旅游點當然是游人多多益善,文物則是需要善待并從中學習、研究的,而且,它對觀賞者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的要求,包括對文物的敬畏心。
臺北故宮的展覽名稱中,常會拿大家所熟悉的皇帝說事,比如“康熙與路易十四”、“乾隆的藝術品位”、“雍正文物大展”等。這是營銷需要,營銷,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進來參觀,所謂放低身段。
北京故宮也是一樣,稍微露出漲價的風聲,就會引得社會上一片質疑聲。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4月中旬到臺北故宮訪問,特地仿照著臺北故宮的營銷方式,說請大家來北京故宮,到甄嬛們住的地方來看看。
話音剛落,故宮翊坤宮里就發(fā)生了砸碎玻璃的一幕,而翊坤宮,恰好是電視劇《甄嬛傳》里華妃娘娘的住所。不是說不能提《甄嬛傳》,通俗的電視劇和故宮的文物,所吸引的人群,和對于人性滿足的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這一點不能明察,未來故宮還會鬧出其他類似砸玻璃的事件,媒體還會追問類似為何玻璃不堪一擊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