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云
【摘 要】本文就尼爾·波茲曼在《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一書中提到的“技術壟斷”概念以及技術壟斷的文化困局進行闡述,對波茲曼基于“技術壟斷”的媒介思想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尼爾·波茲曼 媒介環(huán)境學 技術壟斷
尼爾·波茲曼是著名的媒介理論家和批評家,其《童年的消逝》(1982)、《娛樂至死》(1985)和《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1992)最為人們熟知,被稱為“媒介批評三部曲”。他創(chuàng)建了媒介環(huán)境學派,特別感興趣“媒介環(huán)境如何使我們生活得更好或更糟”,“想弄清楚媒介環(huán)境是否真的有這樣的作用”①。對于這一問題的思考,波茲曼在《技術壟斷》中提出了“技術壟斷”這一概念,并據(jù)此思考以技術為核心的媒介環(huán)境如何影響人們原有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模式,并改變?nèi)藗儗τ谑澜绲恼J知方式。
一、何為技術壟斷文化
波茲曼用技術的演化來劃分人類歷史,據(jù)此思考技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他把人類文化分為工具使用文化、技術統(tǒng)治文化和技術壟斷文化三種類型。波茲曼認為,從遠古時期到17世紀,人類一直處于工具使用文化之中。工具的出現(xiàn)是為了社會世界和符號象征世界服務的,因而它們在文化中整合的方式使它們不至于和文化中的世界觀產(chǎn)生矛盾。18世紀末,人類開始步入技術統(tǒng)治文化。到19世紀,技術統(tǒng)治文化出現(xiàn)在美國。這一階段誕生了兩個信念,一是發(fā)明的成功遵循客觀、效率、專長、標準化、計量和進步;二是當我們心中的人是消費者時,技術進步的發(fā)動機就能獲得最好的效益。社會世界和符號象征世界開始服從于工具發(fā)展的需要,技術世界觀和傳統(tǒng)世界觀兩種對立的世界觀在摩擦中共存。“技術世界觀當然比較強大,但傳統(tǒng)世界觀依然存在?!雹?/p>
然而這種情況到了技術壟斷文化階段變得截然不同。波茲曼認為技術壟斷文化濫觴于20世紀初,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處于技術壟斷文化中的國家。因為技術壟斷需要一種新的社會秩序,所以與傳統(tǒng)信仰相互關聯(lián)的文化成分必然迅速消解。于是我們看到,在技術壟斷文化中,傳統(tǒng)世界觀消失,人們開始面對技術神話。隨之產(chǎn)生的理念是:任何技術都能代替人類思考?!八^技術壟斷論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藝和技術的統(tǒng)治?!敝链?,技術高歌猛進,傳統(tǒng)信念貶值,技術統(tǒng)治文化被推進到技術壟斷文化。波茲曼把這種“不給道德領域里可以接受的信息提供指引”的文化叫做技術壟斷文化。
二、技術壟斷的文化困局
1、信息泛濫造成的“文化AIDS”
波茲曼認為,技術統(tǒng)治文化解決了信息稀缺問題,卻造成了信息泛濫,其長遠結果是信息混亂。波茲曼把這種信息混亂、對信息無法篩選無法評價的狀態(tài)描述為“文化AIDS”。他滿懷憂慮地指出,我們的文化正在用信息自我消耗,許多人卻還不知如何駕馭這個過程。我們以為信息不足文化會受到損害,但如果信息泛濫,失去控制,文化也可能為此受困。
2、機器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影響
技術壟斷論認為個人判斷是不可靠的,測試和機器卻沒有這樣的不足。技術壟斷論的信念在于,我們像機器一樣工作時就處在最佳狀態(tài),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以機器替代個人。人們因此失去對個人判斷力和主體性信心,陷入機器神奇效果的重重包圍中,對技術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視而不見,并深受其害。
3、無處不在的隱形技術
波茲曼將一些看似不像技術的技術稱為“隱形技術”,并以語言和數(shù)字符號為例。在他看來,語言是最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任何問題的結構都像它的內(nèi)容一樣缺乏中性,稍加改頭換面就可能產(chǎn)生相反的答案。而數(shù)字符號則使精密的數(shù)字成為可能,并產(chǎn)生統(tǒng)計學,即認為任何東西都能夠計量。波茲曼認為,這是由于技術壟斷論缺乏一套明晰的倫理,又拒不接受傳統(tǒng),卻偏要尋求一種權威的源頭,因此它只能在統(tǒng)計學的客觀理念里找到它尋求的源頭。
4、唯科學主義的興盛
19世紀初,“科學”普遍的含義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成果;到了20世紀初,科學的含義變得寬泛,拓展到心理學、社會學以及人類學。波茲曼斷言這是對科學一詞的濫用。“和科學不一樣,社會研究從來不發(fā)現(xiàn)任何東西。它只是重新發(fā)現(xiàn)過去人們知道、現(xiàn)在需要重述的東西?!?③唯科學主義混淆了人類經(jīng)驗的物質領域和社會領域,人們將“科學”視為全面的信仰系統(tǒng),從中獲得道德權威的滿足感。
5、文化符號的萎縮化
文化符號萎縮化是指某些文化符號因頻繁使用而失卻了最初承載的意義。“技術壟斷力量使文化虛弱的最嚴重的后果之一,就是符號的耗竭和敘事的流失?!雹懿ㄆ澛鼘懙?,“技術壟斷的故事沒有一個道德核心”,它強調(diào)效率至上、利益為先,重點是無極限的增長、無責任的權利和無代價的技術,某種程度上對文化、傳統(tǒng)、道德都造成致命損害。
三、基于“技術壟斷”的媒介思想
事實上在《童年的消逝》中,“技術壟斷”思想就初露端倪——“技術本身被神化,政治過程被降格,成人的頭腦日益萎縮,童年逐步走向消亡,這些都是可悲的跡象?!雹菰凇秺蕵分了馈分校ㄆ澛永m(xù)了對技術發(fā)展尤其是以媒介為代表的技術的批判,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他延伸了麥克盧漢的警句“媒介即訊息”,提出“媒介即隱喻”和“媒介即認識論”的說法,認為媒介“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xiàn)實世界”⑥。一直到《技術壟斷》,我們發(fā)現(xiàn)波茲曼對電視媒介控訴的背后隱藏的其實是更為可怕且鮮有人察覺的技術壟斷。在這本書中,波茲曼對技術的關注走向成熟,對技術的批判得到深化。他將“媒介即隱喻”和“媒介即認識論”發(fā)展為“媒介即意識形態(tài)”,認為“每一種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識形態(tài)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種方式而不是另一種方式建構世界的傾向”。
基于“技術壟斷”,波茲曼的媒介思想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思考現(xiàn)代技術力量對人類生活和文化產(chǎn)生什么影響;二是批判反思技術理性,企圖達到恢復人的本性,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和諧。波茲曼并不完全反對技術,他深知媒介和技術發(fā)展了我們,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技術崇拜。在技術壟斷文化中,人們開始對技術盲目崇拜,認為技術是神圣的力量,滿足自我的一切需求。波茲曼看到以媒介為代表的技術的固有意識形態(tài)造成人類對技術的過分依賴,人們不再倚重傳統(tǒng)文化、人文價值和倫理道德,取而代之用技術及其價值作為我們的道德權威。他擔憂媒介技術究竟要把我們帶向何方,要把我們的文化帶向何方。他對技術和集中體現(xiàn)技術的媒介進行批判,為的就是不再將技術神話,發(fā)揮其適當?shù)?、具有建設性的作用。
在《技術壟斷》一書的最后,波茲曼重申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問題,即“如果一個國家完全屈從于技術思想世界至高無上的地位,它還能夠保存自己的歷史、原創(chuàng)精神和人文情懷嗎?”始終自稱“教育工作者”的波茲曼提倡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抗衡技術壟斷,希望回歸人文主義教育來矯治技術壟斷文化的困局。在這里,強調(diào)歷史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訓練有素的語言技能、廣博的人文和宗教知識,強調(diào)人類事業(yè)的一以貫之的教育,被波茲曼視為是極好的矯治劑。不過他很清楚這一方式和技術壟斷堅持的信念相對立,“但或許這個計劃有助于開啟和維持一種認真的會話,使我們能夠和技術思想世界拉開距離,批評它,修正它。這也是本書的希望?!雹?/p>
結語
波茲曼從媒介環(huán)境視角審視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強調(diào)媒介環(huán)境的長遠傳播效果,預測未來的變化趨勢,而非具體的傳播活動和短期的傳播效果。由此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傳播學研究領域,也為傳播學的研究貢獻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他從倫理道德的語境出發(fā)研究媒介,其媒介思想彌漫著濃郁的人文關懷精神和道德拯救意識?!耙牢业睦斫?,媒介環(huán)境學的全部重要命題是,它要深化我們的洞見。我們何以為人,我們在人生路途中的道德關懷上做得怎么樣——在這些問題上,媒介應該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洞察力?!雹嗖ㄆ澛矣诎l(fā)出異見聲音,悲觀論調(diào)給人警醒和思考。然而其本人并不認同別人稱他為“技術悲觀主義者”,他認為,所謂悲觀主義者渾身流露著對技術的謙恭態(tài)度。波茲曼并非一味針對電子媒介技術,他曾在《作為顛覆活動的教學》(1969)里敦促老師和學生使用電子媒介的“新語言”。因為當時學校教學都緊緊圍繞印刷媒介,他認為由此造成的媒介環(huán)境不平衡不利于年輕人成長。十年后,在《作為保存活動的教學》(1979)以及之后的著作中,波茲曼都主張重新強調(diào)印刷媒介,因為他看到新技術的出現(xiàn)在人類文化中日益占據(jù)的支配地位。這種轉變足以證明他強調(diào)的是媒介環(huán)境的“平衡”和“健康”,他主張通過對媒介環(huán)境的研究實現(xiàn)人類社會、文化的有序平穩(wěn),實現(xiàn)個人心態(tài)、精神和思想生活的平衡。事實上,在其漫長而杰出的學術生涯里,波茲曼本人就是這么身體力行的。
參考文獻
①⑧[美]林文剛 著,何道寬 譯:《媒介環(huán)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4、50
②③④⑦[美]尼爾·波茲曼 著,何道寬 譯:《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8、94、102、119
⑤[美]尼爾·波茲曼 著,吳燕莛 譯:《童年的消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05
⑥[美]尼爾·波茲曼 著,章艷 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
(作者: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