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霖
在東北林區(qū)的伐木工地上,經常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讓12個人抬一根木頭,木頭紋絲不動。伐木工頭就吆喝:“下去四個”,于是剩8個人抬那根木頭,木頭開始有點動靜。接著工頭再喊:“再下去四個”,剩下的4個壯漢一聲吼,木頭就被穩(wěn)當當地抬了起來。
有時候,效率低并非人少,而是人多。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喝”,但這并不是意味著隨便減幾個人便可以了。在相同的外部環(huán)境下,每一個行業(yè),每一家競爭型的公司,員工的平均生產力是接近的。如果行業(yè)內大家都需要6個人才能干完的活,你一下子壓縮一半,還要求高品質,很可能是個美好的愿望。當然,在壓力之下,目的或許能達到,不過質量也可能大打折扣。這就好比想要馬兒使勁跑,又不給馬吃好草,馬要么跑不起來,要么迫于壓力暫時跑起來,也跑不長遠。
應付、拒絕還是逃跑?是這種粗暴減法下會出現的結果。馬斯洛經典需求論永不過時,人總是在滿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讓馬兒吃好草,不只是滿足生存需求,還要滿足被尊重的需求。聰明做法是:平衡利益,將5個人的薪水分給4個人,能達到提高效率,激勵員工,為企業(yè)節(jié)省成本的三重效果。當然,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利益分配問題。這4個人誰出的力氣大,誰就該多分一點,而不能平均分。歷史和事實早已證明,大鍋飯,平均分的共產主義理想不太符合人性。
因此,在我看來,企業(yè)做減法的要領,還在于尊重員工。尊重員工自然能激勵員工。有一個大家津津樂道的典型故事:IBM創(chuàng)始人老沃森一生中有一半時間在旅行,一天工作16小時,幾乎每個晚上都參加他的員工俱樂部舉辦的儀式和慶典。他樂于同員工交談,而且更多的時候是以一位老朋友的身份出現在他們當中。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去考證,但有一點我很認同,而且在我的企業(yè)里也實行了,就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員工當中,真誠與員工交談”。今年我們企業(yè)文化做了“董事長分享會”,原本是定好主題的,讓我一個人去宣講一些宏大的主題。但后來我仔細一想,不對啊,我為什么不能坐到我的員工當中去,以平等的姿態(tài),以開放的話題,真誠坦率跟大家交流?我按我的想法做了,結果效果很好,氣氛很活躍,大家都很開心。推而廣之,我讓企業(yè)高層也坐到員工中去,與他們面對面交流。我認為這就是尊重員工更高層次的一種方式。
再來看看國內企業(yè),我認為華為、海爾這些企業(yè)有些做法挺值得借鑒。海爾的企業(yè)文化目標有三: 一是給人以公平感,如果不是事實上的公平感,起碼也是心理感受上的公平;二是給員工搭臺子,給人以施展才能的機會;三是給人以成就感,哪怕員工有一點兒小改革,也要給他們充分的榮譽。另一家就是華為。華為的“狼文化”許多企業(yè)都在學,但大多學到的是些皮毛,沒有深入去研究華為人為什么有那么股“狼”勁。任正非是一個舍得個人利益的人,以海盜團隊的方式打造了一條大船,然后點燃大家的情緒,告訴所有人,我們前面有一座金山銀山,人人有份,多勞多得。即使碰上寒流,他也會說:“冬天總會過去,春天一定會來到?!?我想正是任正非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激勵,才讓華為人把企業(yè)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業(yè)。
所以說,減法可以做,甚至可以做到2-1=2,關鍵就看你怎么做。做事突破固定思維模式是創(chuàng)新,但任何創(chuàng)新也都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意愿的,這個意愿是你的意愿更是尊重對方的意愿。尊重便是激勵的最高手段。記得小托馬斯·沃森在《商業(yè)及其信念》一書中講道:“IBM幾乎每一種鼓勵措施都是用來激發(fā)人們熱情的,我們早先強調人際關系并非受利他主義的影響,而是出于一條簡單的信條——如果我們尊重員工,而且?guī)椭麄冏宰穑@將會使公司的利潤實現最大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