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中
在我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突然想起幾十年前在一座寺廟吃齋飯的經歷,由于自己年少無知,在席間,我問那老僧:寺院里何以這般素淡?比如這飯菜不能配料充足些,油鹽放重一些么?老僧笑了,指著眼前的一碟青菜說:世人都吃青菜的,但又有幾個品得了青菜真正的味道?你要品出青菜的味道,其實素素凈凈地放在水里煮了,那便是青菜真正的味道,我們吸取的也才是青菜不失本色的營養(yǎng)。而世人席間所吃之青菜,看似味道鮮美,其實他們嘗到的不過是佐料的味道(姑且不談當今的地溝油之類),滿意的不過是廚師生花的技藝,而青菜真正的味道和豐富的營養(yǎng),他們并未得到呀!
現在想起來我依然感慨良多,在我們生活的時代,又有多少我們疏忽和遺忘的本色啊……
現代人總是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但如果你隨便問一問身邊與你擦肩而過的那個人:你活出自己的本色了嗎?回答沒準是蒼白和茫然的。儒雅的學者掃盡斯文在商海里沉浮有快樂嗎?作家扔下睿智的筆桿去股市充當玩命的股民有歸屬感嗎?所謂的“大師”招搖過市、欺世盜名、哄騙百姓心安理得嗎?這情形與我們吃不到本色的青菜何其相似!
其實做人也是這樣,本色一些又有什么不好呢?講真話做實事就是本色的最高體現??鬃诱f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他把“誠”放到“天之道”的位置。我理解講真話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這里的真話跟口無遮攔、發(fā)泄情緒、無謂地挑戰(zhàn)別人是有區(qū)別的,講真話是一種講求克制的藝術,是一種誠懇坦蕩的哲學,是一種與真理為友的生活態(tài)度。
人生在世,不在于擁有得多,而在于計較得少;不比地位高低,但求盡責奉獻。酸甜苦辣與你同步,咸淡澀腥與你為伴。用做人的本色,鋪就人生的底色。
生命是一種輪回,終點之后抵達的也是起點。只是我們在到達終點之前,往往會疏忽起點的美麗。人的欲望一定要在傷痕累累地抵達之后才開始否定和背離,所以,到頭來平淡反而成了人生最終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