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克里斯蒂娜·羅塞蒂是英語詩歌史上最有才華的女詩人之一。伍爾芙曾說:“在英國女詩人中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名列第一位,她的歌有時唱得好像知更鳥,有時又像夜鶯?!弊诮膛c愛情是她詩歌的兩大主題。由于《圣經(jīng)》并未說明人死后接受最后審判之前的狀態(tài),這給克里斯蒂娜造成了困擾,她在部分詩歌中探討并描繪了這一狀態(tài),可將之理解為一種接近于虛無的狀態(tài)。這種虛無觀反映在她的愛情詩歌中,使之蒙上了一層既哀傷又超脫的意蘊。
關(guān)鍵詞:宗教 愛情 虛無 哀傷 超脫
一、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其人其詩
克里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年)是英語詩歌史上最有才華的女詩人之一。她一生共出版了四部詩集,死后其兄威廉·羅塞蒂(William Rossetti)又編輯出版了第五部。生前她被同時代的人認為是當代最偉大的詩人。在20世紀,又獲得了另一才女伍爾芙的高度贊揚:“在英國女詩人中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名列第一位,她的歌有時唱得好像知更鳥,有時又像夜鶯”。然而與西方相比,國內(nèi)對其詩歌的譯介與研究卻遠遠不足。
克里斯蒂娜可謂出生于詩書世家。她的父親加百列·羅塞蒂(Gabriel Rossetti)是意大利愛國者和詩人。他于1824年逃至英國定居。羅塞蒂一家共有四個孩子,瑪麗亞(Maria)、但?。―ante)、威廉(William)和克里斯蒂娜。兄弟姐妹皆喜好詩文,老大與老三偏理論,老二與老四偏創(chuàng)作。父親常常給他們朗誦意大利文學作品,這為日后前拉斐爾派的開創(chuàng)定下了中世紀的色調(diào),老大瑪麗亞成了但丁研究專家,老二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與意大利偉大詩人但丁同名,而克里斯蒂娜的詩里也帶有了中世紀的印記,例如“王子的歷程”(Princes Progress)。雖然家境并不優(yōu)渥,但童年的克里斯蒂娜卻是幸福的。然而生活是多變的,誰會想到這個美麗聰穎、活潑開朗、討人喜歡的女孩在日后會過上一種“準修女”式的生活呢?克里斯蒂娜十六歲那年,父親忽然病重。原本并非富足的家庭一下子雪上加霜,他們一家再是淡泊,也不能無憂無慮地陶醉于藝術(shù)的世界了。但這場變故最嚴重的還不在于其造成的經(jīng)濟困擾,而是死亡的陰影投諸克里斯蒂娜的心頭。隨后,她自己的健康狀況也變得嚴峻起來。加之母親和姐姐虔信天主教,宗教開始在她的生命里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由于她自己生命里的直接體驗,另一方面是她的宗教信仰,她越來越關(guān)注死亡。與后來的狄金森相仿,她過了一輩子近似于隱居的生活。然而她的心并非一潭死水。她依然充滿了對生活的熱忱,當然也包括對愛情的向往。雖然她一生未婚,然而卻先后與畫家詹姆斯·科林遜(James Collinson)、學者查爾斯·卡萊(Charles Cayley)陷入過愛情。在其死后,其兄威廉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愛情詩歌銘記這兩次經(jīng)歷,其中不乏真摯感人之作,可見克里斯蒂娜對這兩段感情的投入。然而這兩段感情皆無疾而終,而根源都在于宗教信仰的不合。
宗教與愛情占據(jù)了克里斯蒂娜的心,成了她詩歌的兩大主題。克里斯蒂娜一面向往天國,一面留戀著愛情。愛情讓她甜蜜也讓她憂傷,天國讓她欣喜也讓她敬畏。兩者都很美好卻彼此沖突,它們糾纏在一起,在克里斯蒂娜的心里攪動起一陣又一陣的波瀾,波瀾過后,克里斯蒂娜仰望著天國的方向,將愛情止于想象的美好。這其中也許是因為早年死亡的陰影太過濃重,她轉(zhuǎn)而投向了宗教的懷抱,為獲得其慰藉而虔誠信奉,以致當甜蜜的愛情來臨之時,她卻只能因宗教的分歧而與愛人分離。然而,在想象的世界里,她早將愛情化作了筆下一行行美麗的詩句。這些詩里一面是一個深陷在愛情里的女子甜蜜或憂傷的表達,另一面卻也表現(xiàn)出了對情愛的超脫與淡泊。既然在這個最終要走向死亡的世界里,愛情帶給人的是短暫的歡愉和長久的苦痛,那么或許就只有虛無,在相忘里超脫,在超脫里快樂。從這個角度講,克里斯蒂娜的詩中頗有幾分莊子“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味道,也令人想起佛家的虛空境界,透出幾分禪意。雖然并無證據(jù)說明其生前曾受道家、佛家或禪宗的影響,然而在生命的苦痛面前,在死亡的陰影之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靈魂卻完全有可能做出相仿的選擇。
二、克里斯蒂娜·羅塞蒂詩歌對虛無的描繪
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蛛網(wǎng)》(Cobwebs)就寫了一個“無”的世界:沒有夜晚,也沒有白天,沒有熱,也沒有冷,沒有風,也沒有雨,沒有山川山谷,只有毫無波動的平原綿延著,看不到盡頭,沒有起始與終點,灰蒙蒙的天陰郁地籠罩著,沒有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沒有四季的變遷,沒有潮漲潮落,沒有花落花開,葉展葉落,沒有浪花,沒有流沙,沒有鳥雀,沒有生命的悸動,沒有愛,沒有時光,沒有家,無處安憩,沒有希望,甚至也沒有恐懼。短短的十四行詩,竟用了二十一個“無”(neither, nor, no),列舉了二十三個“無”的事物。值得注意的是,整首詩的第一個單詞“It”,也就是整首詩所描繪的東西,是模糊不清的,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意指。這首詩用了一連串的否定來描繪它,卻并沒有告訴我們它指的到底是什么??梢圆聹y,這是一個難以言說,具有某種神秘性的,但卻時??M繞于女詩人心中的事物。結(jié)合其宗教信仰來看,它可以是肉體死亡后靈魂離開塵俗但尚未進入天國的灰色地帶。
三、虛無觀影響下的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愛情詩
這種虛無觀念反映在并影響了克里斯蒂娜的愛情詩。《記著我》(Remember)是一首十四行詩,前面八行都在祈求愛人在自己死后記得自己??煽醋饔蓛蓚€部分組成,各自四行。每部分都以祈求“記著我”開始,然后描繪自己死后的狀況:再無與情人之間的繾綣。詞句素樸親切,傳達出詩人深切的哀傷。后六句筆鋒一轉(zhuǎn),提出了一個假設(shè),假設(shè)對方把自己忘記,而后又記起,詩人的勸告竟然是讓對方不要悲痛,理由是她情愿對方忘記而面露笑容,也不愿對方記得而愁容戚戚,可見女詩人之情深意重。然則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讓她的愛人忘了自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詩人作出如此選擇的原因最終是要“黑暗和腐朽”的,是虛無的。她對愛人的思念則僅是有可能留下的一點“黑暗和腐朽之余”。雖然自己死后能有愛人記得讓人欣慰,然而當這世界是要走向虛無的時候,記得只是徒增傷感,詩人情愿愛人忘記也就不難理解了。
克里斯蒂娜最為人熟知的詩恐怕要數(shù)《歌》(Song)這首詩了。在這首詩里詩人同樣假想自己死后,并以親切的口吻告訴愛人她的訴求,而這種訴求卻是以否定來構(gòu)成的:“別為我唱悲傷的歌”、“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也無須濃蔭的柏樹”。這里薔薇(roses)象征了愛情,而柏樹(cypress)意指悼念,詩人告訴愛人不必有意難過,特意悼念他們的愛情。她只要青草自然地生長在她的墳頭,她的愛人可以記得也可以忘記她,表現(xiàn)了她對愛情超脫淡泊的態(tài)度。在第二個詩節(jié)里,詩人又用了一連串的否定,想象自己死后的情形:“再不見地面的青蔭”、“覺不到雨露的甜蜜”、“聽不見夜鶯的歌喉/在雨夜里傾吐悲啼”,死者的世界是一個“昏暮”(twilight)的世界,在那里,“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前面討論過的《蛛網(wǎng)》(Cobwebs),同樣是“無”,同樣只有灰蒙蒙的昏暮(twilight grey)。詩人想象在這樣一個虛無的世界里,肉體死亡的自己可能記得也可能忘記自己的愛人。記得與忘記貫穿了兩個詩節(jié),然而詩人不執(zhí)著于其中。死后的虛無讓詩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憂傷,卻也給了這首愛情詩一種超脫淡泊的意蘊。
四、結(jié)語
幾乎一生為死亡陰影所籠罩的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并不畏懼或逃避死亡,相反,她甚至有一種死愿:“Rest, rest; the troubled breast/Panteth evermore for rest:/Be it sleep or be it death/Rest is all it coveteth”。死亡于她是一個接近于虛無的狀態(tài)。她的詩歌中經(jīng)常涉及到死亡,并以此種虛無來回望塵俗,使她的詩歌既透出一種無可避免的哀傷,卻又另外獲得了一份超脫。
參考文獻:
[1] Rossetti,Christina. Christina Rossetti Poems and Pros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8.
[2] 弗吉尼亞·伍爾芙.伍爾芙隨筆全集[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 王佐良.英國詩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4] 張劍,趙冬,王文麗.英美詩歌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5] 傅守祥.清寒世界里的生命熱忱——論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詩意境界[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7).
[6] 劉秋月.夜鶯的紅塵之戀與天堂之夢——論克里斯蒂娜·羅塞蒂愛情詩的主題模式[J]. 名作欣賞(詩文品鑒),2011(21).
[7] 牛小玲.愛的期盼與自制的情感矛盾——克里斯蒂娜·羅塞蒂詩歌《生日》與《歌》之比較[J].外國文學,2010(3).
作 者:孫玲玲,文學碩士,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比較文學。
編 輯: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