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
編者按
如今妻子收入超過丈夫的現(xiàn)象很常見,有的妻子會因此心理不平衡,覺得自己吃虧了,沒能嫁個掙大錢的老公,或責怪丈夫沒本事,因此引發(fā)夫妻矛盾甚至導致夫妻反目。依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男主外女主內(nèi),掙錢養(yǎng)家是丈夫的責任,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作為妻子還應該堅持這一傳統(tǒng)觀念嗎?收入超過丈夫,該不該心理不平衡呢?
我和老公徐恩厚是大學同學,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之所以男嫁女一直追隨我,是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他回老家就業(yè)沒保障,而我爸是一家大公司的股東兼副總經(jīng)理,可以直接讓他進公司上班。我不管外界怎么說,我只知道,婚姻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徐恩厚這只鞋,正適合我這只腳,和他在一起我快樂幸福。
在我眼里,徐恩厚既有小男人的溫柔體貼,又有男子漢的開闊胸襟。我們剛結(jié)婚時我媽不認可他,故意當著他的面數(shù)落我:“這丫頭,你爸朋友家那么多好青年不找,非要找個山里娃,還當寶貝。”徐恩厚也不生氣,嘻嘻笑著說:“朵朵慧眼識珠,知道我是塊深山璞玉唄!”我媽一聽直樂:“你倆呀,還真是一對活寶。”
我們進公司后,徐恩厚去了財務處,我則給我爸當助理,雖然薪水差不多,但我的知名度遠高于他。員工都知道我是公司第一副總的獨生女,卻不知道身為財務科小職員的他是何人也。
三年后,我爸退休,我順利繼承我爸在公司的股份并接班當了副總,徐恩厚還是財務處一名普通職員。我的薪水加分紅,是他工資的幾十倍。有人揣測我會嫌棄他,可我們的感情卻沒出現(xiàn)任何問題。我覺得,這全歸功于他對家庭的付出。
那時候我們的兒子剛滿1歲。升任副總后我的工作特別忙,經(jīng)常出差,即使不出差也很少按時下班回家。徐恩厚很自然地承擔了全部家務,通常等我回家時,家里的一切都已安頓好: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餐桌上有我愛喝的湯,茶幾上有我愛吃的水果。兒子躺在嬰兒床上安靜地睡著,我只需趁兒子熟睡時親親他粉嘟嘟的小臉蛋,享受做媽媽的幸福。
除此之外,恩厚還是我的“垃圾箱”。在外面我以成熟穩(wěn)重立身,回到家我就成了蠻不講理的小女孩,所有的委屈和憤怒都會沖著他毫無來由地發(fā)泄。他從不和我爭論,對我的壞情緒照單全收,讓我第二天又可以神清氣爽地走出家門。
恩厚不但是我的好老公,還是我爸爸媽媽的好女婿,家里的大事小事,只要父母一個電話,恩厚立即去解決。爸爸血脂高,學財務的恩厚竟然買了許多營養(yǎng)學書籍來啃,還忙里偷閑去聽講座,最后,像模像樣地為我爸制定了健康食譜,爸爸多年的高血脂還真降了下來,把我爸樂得逢人就炫耀。我外婆家在很遠的農(nóng)村,外公外婆去世后,我們沒再陪媽媽回去過。我媽卻總是念叨老家的那些伙伴和遠親。清明小長假,恩厚帶著兒子,陪著我媽圓了她故地尋親的舊夢?;貋砗螅覌寣Χ骱竦膽B(tài)度來了個180度的大逆轉(zhuǎn)。我和恩厚開玩笑:“為了討好丈母娘,用的什么招兒???”恩厚卻說:“我只想營造一個穩(wěn)定的大后方,讓你無后顧之憂?!?/p>
恩厚的一番話讓我慚愧,結(jié)婚幾年了,公婆只是在孫子出生時匆匆來過一次。我這個兒媳,算是沒有盡一點孝心。恩厚則安慰我說:“朵朵,你是最孝順的兒媳了,每次都給父母寄回去好多錢。再說,你工作忙,村里人都知道我家有個做副總的媳婦,父母以你為榮呢!”
我不能只是承受恩厚的愛意,而忽略他的家人?!拔逡弧遍L假前,我給公婆匯了一筆錢,邀請他們無論如何來我家待幾天。公婆都是真誠淳樸的善良人,唯恐來了給我們添麻煩,幾番推辭,最終抵不住對我們的惦念,放下農(nóng)活來了。恩厚自然十分高興。
為了不給公婆留下女強男弱的印象,那幾天我申請了休假,關(guān)了手機,把家務活全包了,讓恩厚好好地做了一回甩手掌柜。公婆臨走時,我給他們買了衣服和營養(yǎng)品,又塞給他們一些錢。婆婆笑著推辭:“朵朵,不能再花你的錢了。我知道恩厚掙錢不多?!蔽艺f:“媽,瞧您說的,我的錢不就是恩厚的錢嘛!”
送走公婆后,恩厚由衷地對我說:“老婆,真的特別感謝你!我媽一直以為我掙錢比你少,職位比你低,在家受你欺負呢!這次你完全改變了她的看法,她真的很開心?!蔽乙餐菩闹酶沟貙瞎f:“賢惠是偽裝的,只能表現(xiàn)這幾天。該我謝你才對。在咱家,我賺錢,你養(yǎng)家,對家庭的貢獻你比我大?!?/p>
如今我們的婚姻已順利度過七年之癢,這七年里好多人問過我:“你掙錢比你老公多得多,心理平衡嗎?”我覺得,家庭就像一個復雜的公司,要正常運作并取得幸福效益,有很多重要環(huán)節(jié),而賺錢多少,只是其中一環(huán)。
不愧是公司副總,朵朵女士看問題全面而且透徹。作為家庭一員,對家庭的付出有很多種方式,也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掙錢多少只是一個方面。全面看待丈夫?qū)彝サ呢暙I,有利于掙錢比丈夫多的妻子保持心理平衡。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