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摘 要】怎樣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是英語教師一直研究的重要課題。針對學生在寫作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教師不同程度地展開了寫作教學。本文就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一種新型的寫作教學——過程性寫作法做一點嘗試。
【關鍵詞】過程性寫作;優(yōu)勢;步驟
英語寫作教學在初中階段是教學難點和重點,所以一直以來都是英語教師研究的重點。
一、日常教學寫作的方法及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shù)初中英語教師只是采用結果寫作法教學,即教師布置作文題目或主題材料放手讓學生去寫,然后批閱。這種教學法的理論是行為主義理論,認為是教師給予刺激學生做出反映的過程。這種方式重結果輕過程。不僅備課量大,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生由于缺乏寫作前的知識儲備和寫作技巧,寫作時無從下手,寫出來的文章錯誤百出,老師批改后的作文也少有學生仔細閱讀認真修改了。較低的寫作水平已成為制約他們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且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會為以后英語的持續(xù)性學習設下障礙。
二、什么是過程性寫作法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語言學家針對傳統(tǒng)寫作教學法的弊端提出了過程寫作法。首創(chuàng)者美國西北大學教授Wallace Douglas指出:“寫作是一個過程,寫作課應教授的是夠成寫作過程的一步一步的操作方法。” 將它應用于英語作為第二外語教學的美國著名學者Raimes也指出:“倘若我們只對寫作成品而不對寫作過程產生興趣,那么,學生寫作將不會有收益?!边^程寫作法認為,寫作是一個循環(huán)式的心里認知過程、思維創(chuàng)作過程和社會交互過程。寫作者通過寫作過程中一系列協(xié)商、監(jiān)督、互評等認知活動和交互活動提高其認知能力、交互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它符合語言教學發(fā)展,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寫作過程是一種群體間的多項交際活動,而不是個人的單獨行為,強調反復修改在寫作中的作用。
三、過程性寫作的優(yōu)勢
美國教育哲學家John Deway最早提出了把學習視為過程的理念。他認為,學習過程中產生探索信息和觀點的渴望,正是這一愿望推動了學習過程的發(fā)展。而俄國心理學家Vygotskez提出了社會互動學習理論他明確指出:寫作課應教授的是一步步的操作方法。好的寫作不僅僅是在于創(chuàng)造出完美的文章,也是創(chuàng)造文章的過程,過程的好壞決定文章的優(yōu)劣。其優(yōu)勢在:①活躍課堂氣氛,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③學生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尤其是寫作的樂趣。
四、初中英語過程性寫作所具備的條件
外研版教材每個模塊安排:第一單元是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塊,學生通過聽和說反復操練并運用關鍵的詞語和句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寫作情景,使學生運用學過的詞匯和句型 ,來完成口頭作文或微型寫作。這樣聽、說與寫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積累、內化并應用詞匯和句型,夯實寫作基礎。第二單元是reading板塊,教師在此板塊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可以把閱讀素材因地制宜地轉化為寫作材料。教師要充分發(fā)掘教材并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逐步提高謀篇布局的能力。第三單元Language in use,語言的應用,包括模塊寫作教學任務。教材為師生提供了寫作素材和資源,教師可活用這些資源,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策略,為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性寫作寫作能力打下基礎。
五、過程性寫作訓練的具體步驟
1.聽、讀領先,以說促寫,充分做好寫前準備,有輸出必須要先有輸入
學生把聽到和讀到的知識和信息,包括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篇章結構和觀點等,根據(jù)具體的語境, 經(jīng)過吸納、加工和理解成為有意義的信息,儲存在短時記憶區(qū)間。這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系統(tǒng)化后被轉移到長時記憶區(qū)間, 成為學生寫作中意義生成的來源和技能。
(1)充分利用課堂教學: 根據(jù)教材安排,在學習每個模塊主話題的基礎上,背誦相關篇目,積累相關詞語、句式。并做到活學活用,積極進行對話操練、課本劇表演等,為寫作進行素材收集。
(2)平時加強閱讀訓練,尤其是要保證與教材難度適當?shù)囊欢康挠⒄Z閱讀,在吸收各方面知識的同時,加強對英語文章的感性認識。
(3)結合教學經(jīng)常做“Warming up”訓練,使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構思,鍛煉學生的頭腦靈活性。
(4)做日常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養(yǎng)成記隨筆的習慣,或寫英文日記,都不失為積累素材、鍛煉寫作的好方法。
2.多評、多改
過程性寫作的核心是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不斷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和完善的過程。關鍵在于“評—改”這樣一個互動環(huán)節(jié),而評也應是多層次的。
(1)同伴互評。這是一種重要的反饋方法,既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因而簡單易行。
(2)教師評。在評的過程中,教師充當協(xié)調組織者、答疑者等多種角色,積極引導學生尋找和發(fā)現(xiàn)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足,適時給予他們點撥與引導。
(3) 學生修改和重寫成稿。學生要根據(jù)同伴和教師的建議,進行有效修改,完成最滿意的定稿。
(4)展示:修改后的成稿,經(jīng)過學生自己精心抄寫在紙上,加上老師的批注與評議,張貼到教室中。英語寫作沒有捷徑可走,它一定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不但是學生的寫作水平的一個訓練過程,也是教師業(yè)務水平的提高和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因此,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擁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參考文獻:
[1]《農村中學過程性寫作法初探》
[2]鄧鸝鳴.《過程寫作法的系統(tǒng)研究及其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啟示》.外語教學,2003第6期
[3]張益君.《過程教學法與合作學習在英語寫作課中的綜合應用》.寧波大學學報(教育學科版),2004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