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感覺被盯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王小雷
在公共場合,你會不會總感覺有人盯著自己?據(jù)英國《每日郵報》最新報道,澳大利亞悉尼大學(xué)視覺研究中心心理學(xué)家克利福德教授的團(tuán)隊發(fā)現(xiàn),人們會通過觀察他人頭部的方向和眼睛的位置來判斷對方是否正在注視自己。
研究人員將志愿者帶入一間掛滿人面部照片的房間,要求他們判斷這些“人”注視的位置。研究者會逐漸提高難度,比如給出一些帶著墨鏡的面孔或?qū)艄庹{(diào)暗,讓受試者很難辨別照片上的人在看什么位置。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dāng)人們難以分辨時,他們往往傾向認(rèn)為這些面孔正在注視自己??茖W(xué)家還發(fā)現(xiàn),社交障礙者更傾向于認(rèn)為別人正在凝視自己。
“人的大腦會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設(shè)定假象,并將其與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相匹配。”克利福德教授解釋。這種感覺使得我們時刻處于警惕狀態(tài),為隨時可能發(fā)生的人際互動,甚至沖突做好準(zhǔn)備。此外,注視感知(察覺別人正在觀察什么的能力)是一種社交線索,暗示著別人想要與我們交流,因此可作為即將到來的社交互動的信號。該研究對社交障礙與妄想癥的治療有所啟發(fā)。
用抱怨的時間做點有用的
文/張金剛
打車陪妻子購物,途中遭遇堵車。妻子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焦躁,抱怨道:什么破交通,怎么沒人管?我也極不耐煩地附和。司機卻耐性十足,還安慰我們:堵車是家常便飯,抱怨不起任何作用,不如聽聽音樂。
電臺中流淌出悠揚動聽的歌聲,我的心情舒緩了些,妻子卻又發(fā)起牢騷。司機建議:此處離商場不遠(yuǎn),與其干等,倒不如下車走過去,還可鍛煉身體。一語點開我堵著的心:對呀,下車走過去!
省下抱怨的時間,去聽歌,去步行,心靜且心寬。
生活中,很難事事皆遂心愿。如若稍不順意便抱怨聲聲,不僅于事無益,還會讓心繼續(xù)蒙塵。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多些淡定坦然,少些抱怨牢騷,靜心尋求解決之道,才是良策。
有一文友常為發(fā)稿而愁。不發(fā)稿時便大呼:怎么老不發(fā)。發(fā)了又糾結(jié):怎么老上不了大報大刊。他還將這些抱怨在微博中曬出來,或向文友大吐苦水,尋求解憂。一時間,文友們耳根生繭,紛紛避之而不及。或許是有所察覺,他的抱怨聲漸漸少了,微博“簽名”也換成“不閑聊,不抱怨,不瞎逛;寫字,寫字,寫字。”省下抱怨的時間,他能夠體悟生活、潛心寫作,不久便有幾篇稿子刊發(fā)。
因此,與其抱怨求職屢遭失敗,不如省下時間提高自己;與其抱怨菜價走高,不如省下時間開辟陽臺菜園;與其抱怨別人不肯幫助自己,不如省下時間反思自己為別人做了什么;與其抱怨愛人不理解自己,不如省下時間多溝通,化解矛盾;與其抱怨電腦的速度太慢,不如省下時間清理系統(tǒng);與其抱怨孩子叛逆,不如省下時間多些關(guān)愛……
省下抱怨的時間,直面不快,需要忍耐和包容;省下抱怨的時間,尋求應(yīng)對之策,需要勇氣和智慧。但只要走過去,晴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