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受到文化因素影響,漢語和日語中都有不少用身體部位詞匯組成的慣用句,正確使用這些慣用句能讓表達地道生動。本文就形似義同、義同形異、形同義異等中日表達的差異進行對比,旨在為日語學習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身體詞匯;形似義同;義同形異;形同義異
用身體部位組成的詞句,在漢語和日語中都廣泛被使用著。這些詞句的存在賦予了語言濃郁的文化韻味,使平淡的表達顯得生動形象。如漢語中用“火燒眉毛”表示事情的緊迫性,同樣的意思日語卻用“足下に火がつく”來表達。這是由于受到文化因素影響,對同一身體部位中國人和日本人會有不同的認知,從而造成了語言表達的差異。本文就常用的日語慣用句為參考,對比中日身體部位慣用句的用法異同。
一、中日慣用句概念上的差異
漢語的成語、慣用語和日語的慣用句概念上存在著差異,為了和日語對照本文將和身體部位相關的漢語成語及慣用語統(tǒng)稱為慣用句。
二、形似義同慣用句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總有相通之處。 特別是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且同屬于漢字文化圈,在中文和日文中,比喻用法和喻義的產生總有重合的部分,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比喻形象。因為人類本身及其賴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條件,包括地理狀況、生態(tài)環(huán)境、季節(jié)更迭、氣候變化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文化背景都存在著種種共性,這種共性形成了人類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的共識。所以在日語中有如下慣用句,無論從外部表現,還是內部涵義,都和漢語類似,如表1所示。
表1 形似義同慣用句
三、義同形異慣用句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文字語言中,某些語言隨著時代不斷的變化,走上了獨自發(fā)展的道路。 這是因為中日兩國有著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因此對同一事物產生了不同的聯想。這對兩國的慣用句和成語中身體比喻方面的聯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創(chuàng)造了眾多不同的身體比喻,如表2所示。
表2義同形異慣用句
四、形同義異慣用句
由于對同一感覺器官感知度不同,日語中還有一些看似和漢表達一致,實則意義不同的慣用句。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而言,這些形同義異的慣用句是較難掌握,極易混淆的,如表3所示。
表3形同義異慣用句
五、總結
本文從形似義同、義同形異、形同義異這三方面分析了中日身體詞匯慣用句的不同用法,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易歸類的慣用句,如“尻が長い”(久坐不走)、“目がまわる”(非常忙)、“足が棒になる”(累的腿酸)等等,沒有對應的漢語表達。根據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習慣來揣測這些慣用句的意思其實也不難。
究其根源,心理學認為,比喻是人們頭腦中相似的表象聯想。表象就是人們頭腦中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這就是說,人們用某種事物做比喻形象,取決于那種事物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表象的多寡和記憶的深淺;而表象的深淺又和人們對該事物認識程度的深淺有關。每個人都在使用同樣的感覺器官,但是由于氣候環(huán)境,飲食習慣,出行習慣,宗教習慣等等諸多因素影響,難免會出現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感知,所以要正確使用日語的慣用句,需結合日本的文化,生活習慣等因素。
參考文獻:
[1]中日身體詞匯慣用語的對比研究。 劉 宇。通化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第 34 卷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作者簡介:武真真(1986—),女,河南平頂山人,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