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杰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之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道德經(jīng)》的這一章字字都是精華,需要我們用心領(lǐng)悟“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真正能夠通道的人,真正善于融合道的人,四個字為標(biāo)準(zhǔn):微妙玄通,微妙是內(nèi)心的感受,玄通是外部的表現(xiàn),同時這四個字也是四種境界,下面我們來逐一解讀。
先講微,微的意思:細(xì)微、微笑,微明,微能夠看見小,叫見小曰明,微就是能夠在微中看到未來的發(fā)展,叫見微知著。風(fēng)起于青蘋之末,一葉落而知秋也,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微就是一個轉(zhuǎn)換過程,微是表,著是里,微是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比如說別人與你交往,眼神一變,或者雙手交叉,都是微,但里面是有內(nèi)涵的,能夠見微者方能成大事。
再講妙,在《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時候已經(jīng)解讀過妙,“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一切的精髓,一切的奧秘,一切的玄機(jī)都在這個妙上。妙,就是四個字“恰到好處”,妙的解釋叫圣人無困厄,智者無死地,就是圣人永遠(yuǎn)不會讓自己陷入困難和厄運里面,真正有道的人、智者永遠(yuǎn)不會處在死地。什么叫死地?就是絕境。因為他能夠恰到好處,叫君子不立于危墻下,我們要真正領(lǐng)會妙的價值。見微就能判斷,有妙就能夠在判斷之后做出最適合的行動。
玄:就是高明的意思,極度的高明,高明到看不見,玄遠(yuǎn)、玄微、玄德、玄機(jī)。如果你看不到微,做不到妙,那么你就無法體會玄,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便是你翻閱了無數(shù)成功人士的傳記,你也很難成為成功人士,因為你無法體會到成功者的玄。
能夠做到“玄”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一個字“通”,何為通?通達(dá)、通透、精通,中醫(yī)也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很簡單,就是沒有障礙,一切都是通順的。
微、妙、玄、通,這四個字值得好好琢磨。如果都這四個字都做到了,你就是可以用這些智慧來關(guān)照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強(qiáng)為之容
“夫唯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因為我們都不認(rèn)識,我們都看不懂,怎么能夠成為這樣的高人?微妙玄通怎么修煉呢?老子說了,“故強(qiáng)為之容”,勉強(qiáng)的為大家形容一下,我們似乎看到了老子畫了幾幅畫像,一個人要想從無道變有道,需要學(xué)會七點:豫、猶、儼、渙、敦、曠、混。
豫兮
“豫兮若冬涉川”,豫什么意思呢?準(zhǔn)備,在開始之前的籌劃與謀略?!吨芤住防锩嬗兴膫€字很吉祥:利涉大川。冬天,看著結(jié)冰,但有的薄有的厚,可以載人,但是也有危險。就是八個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幅畫像是這樣畫的:整個冬天蒼霧之色,一個道士面視冰面,踩河而過,以腳尖探冰,叫冬涉川?!霸ァ痹谌松泻荜P(guān)鍵,就是在你行動開始前,把所有的問題想透,把所有的困難想足,把所有的危險想盡。
猶兮
“猶兮若畏四鄰” ,猶是一種小動物,類似于身材很小的猴子。猶非常的謹(jǐn)慎,非常的小心,走路東張西望,根本不亂邁步。人需要有敬畏心,不要囂張,敬畏是智慧的開端,能夠有敬畏心的人才是智慧的開始。未思進(jìn),先思退;未思成,先思敗,畫像是這樣畫的:一個黑夜,一束月光,一個道士,手握長劍,走在樹林里面,眼睛里面有一種光芒,什么叫光芒呢?既有敬畏,還有堅定?!拔匪泥彙辈皇悄懶?,而是真正的大智大勇,沒有智慧的勇氣叫魯莽,叫匹夫之勇。而高手的勇氣是什么?是小心駛得萬年船。
儼兮
“儼兮其若客”,儼:嚴(yán)肅的表情,像去做客一樣。這一幅畫像很簡單,一副深宅大院,一個道士跨越而入,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表情謹(jǐn)肅,絕沒有東張西望地看,我們的人生需要一份莊重。
渙兮
“渙兮若冰之將釋”,渙可以理解為輕松、愉快、放松的時候,高人放松像什么?像河面上的冰緩慢地融化,這是第四幅畫。
敦兮
“敦兮其若樸”,這是第五幅畫像?!岸亍本褪呛裰?,敦厚,一個人他很厚重,樸實無華,像沒有經(jīng)過加工的木材。這個人外表很普通,內(nèi)心很高大。外表無華,內(nèi)心反而有光芒,光在心中。
曠兮
“曠兮其若谷” ,他的空曠,他的曠達(dá),他的包容像什么呢?像山谷。這個“谷”是老子對道的一個重要的比喻,因為谷是空曠的,谷是悠遠(yuǎn)的,谷是深邃的,所以谷和道是相通的,就是他的曠達(dá),他的豁達(dá),他的包容,他的涵養(yǎng),就像是道一樣的高度,像山谷一樣深邃。這幅畫像畫的是:一座高峰,一道深谷,一個道士站在山峰之上,眼望空谷,大風(fēng)吹過,把道袍吹開,空曠自然,傲視天下,但是包羅萬象。
混兮
“混兮其若濁”,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無極生太極,無極的狀態(tài)是什么?就是混沌,混沌是什么?是整個宇宙最初始的狀態(tài),也是道的形狀,天地未分,陰陽未現(xiàn),剛?cè)嵛闯龅臅r刻,道的最高境界叫做混,那么他的表現(xiàn)是什么呢?濁。
“混兮其若濁”可以用這樣的畫面表示:泡茶的時候,先放入茶葉,然后快速注入沸水,瞬間茶葉和水全部混在一起了,水中有茶,茶中有水,這樣的情形就是濁的狀態(tài),
◎動靜之間
“孰能濁之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動之徐生?”誰能夠讓濁靜下來,變得清明,誰能讓它開始從安定走向運動,而展現(xiàn)生機(jī)?這里為大家分享修煉的六個層次,第一層叫濁;第二層叫靜;第三層叫清;第四層叫安;第五層叫動;第六層叫生。最高就是濁,因為濁就是同塵到極限。相當(dāng)于一個人身上具備了全部的精華,具備了全部的能量,具備了全部的道的內(nèi)涵,但是還沒有把它轉(zhuǎn)化成一種明晰之前的狀態(tài)。靜:讓自己入定,讓自己安靜。相當(dāng)于讓茶和水分開,讓陰和陽和分開,讓動和靜分開,讓剛和柔分開,讓得和失分開,讓事業(yè)和家庭分開。靜完之后就會清,這是必然的。清完之后呢?就會安。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這是生命活動的過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樸實、靜定持心,內(nèi)心世界極為豐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由靜而轉(zhuǎn)入動。這種人格上的靜與動同樣符合于“道”的變化規(guī)律。
◎蔽而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蹦軌蛘嬲陌盐樟诉@種規(guī)則的人,沒有滿的心,因為水滿則溢,物滿則輕,物極必反,謙受益,滿招損。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闭驗樗辉敢鉂M,所以越舊反而越新。蔽可以新,新可以蔽,兩者可以轉(zhuǎn)化。不僅能在新中看到價值,在舊中也能看到價值,能夠在廢墟上建立城堡。
“道”雖然讓人難以理解和捉摸,其實,中華民族的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道”來行事,為人和處世。只要你結(jié)合實際,處處留意,就會逐漸理解其中奧妙無窮。所以《道德經(jīng)》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而應(yīng)該用心去領(lǐng)悟,慢慢領(lǐng)悟之后,就會達(dá)到“頓悟”的境界。
下期導(dǎo)讀:下一期將為您解讀《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運行,是《道德經(jīng)》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老子提出道、人、天、地,這四個存在,千古名句“道法自然”就出在此章,敬請期待。
編輯/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