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稱的“讀書人”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專業(yè)型的。這一類人,或在研究機構任職,或在大專院校任教,或在機關企事業(yè)謀生,畏于同行相爭和欲求理想的社會身份,也在不斷讀書。他們讀書,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從不超出專業(yè)的范圍。經(jīng)過苦讀,獲得了高級職稱,成了某個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專家。熬到這個份上,他們不只讀書,還要著書,是生產(chǎn)型的讀書人。另一類欲求理想社會身份的讀書人,主要精力放在“大專”升“大本”或“讀在職”;要么就是“中級”升“高級”,仍然離不開明確的目的。這一群人,能刺激他人的上進心,甚至帶動某個地方的讀書、學習風氣,只是把人弄得太緊張,把人生當成了戰(zhàn)場。
第二種讀書人是消遣型的。這一類人讀書只為打發(fā)多余的時間或消磨旅途中的寂寞。針對這個讀者群,情節(jié)曲折的小說就不斷生產(chǎn),專登社會新聞的報刊就爭奇斗艷。殺人盜竊,明星婚戀,名人官司……不斷出現(xiàn)于書刊,也不斷出現(xiàn)于消遣型讀者的嘴巴。因為是消遣,猶恐不能與人共,于是就眉飛色舞地傳播自己的讀書偶得。這類人坐火車旅行,腿下肯定壓著幾種一次性的報刊,一路讀之不倦;車到終點,不少報刊遺落車廂,無端增加了列車員的工作量。這類讀書人——消遣型的讀書人,常常誤會自己有高尚的業(yè)余愛好,腦子里裝滿了博而雜的見聞,永遠快樂無憂。
最后一種讀書人,是樂趣型的。他們沒有專業(yè)上的壓力,也不把讀書當消遣。從小“念書”,他們對知識就發(fā)生好奇,并培養(yǎng)起濃厚的興趣;不見用功,書即念得好,老看課外書籍,也不影響學業(yè)。到進入社會后,他們?nèi)詯圩x些與本行本業(yè)不相干的書,工作也很出色。讀書于他,好像是學生時代的延續(xù),生活的一項內(nèi)容。他從不以讀書為苦,甚至也不以讀書為樂——因為快樂變成了正常的情感,書籍成了陽光、空氣和水。手頭無書時,他能獨坐打棋譜,或演算一道中學時學的數(shù)學題;抱起一冊厚厚的外文辭典,他都能興致勃勃地讀下去。這一類讀書人,從不自詡為“讀書人”;在公眾的眼里,他們才是“讀書人”。他們讀書,卻體現(xiàn)在氣質(zhì)、言談舉止和一切社會行為上。
三種讀書人,形成書籍的三個流向,構成我們的讀書界。第一種讀書是功利的,第二種讀書是無聊的,第三種讀書是和深刻的生命相伴隨的精神滋養(yǎng)。三種類型的讀書人,有時會“三合一”,有時也會發(fā)生角色置換,但衡量所有讀書人的最高標準,只能是人生的境界。
(選自《陳谷集》/衛(wèi)建民 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