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孩子上興趣班離不開家長,怎么辦?
Q:
我兒子5歲,非常喜歡畫畫。但是給他報了興趣班后,他就是不肯單獨上課,一定要我們陪著,根本離不開我們,該怎么辦呢?
A:
2~3歲的孩子出現(xiàn)分離焦慮是正常的,這正是他情感和認知發(fā)育的一個必然階段,是進步的表現(xiàn)。
但是隨著他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視野的開闊,到了5歲,他還繼續(xù)這種情況,顯然應引起重視。關鍵是家長的處理方式和態(tài)度。
如果父母每次送他到興趣班,歡快地與孩子道別,說完“再見”后干脆離去,他一開始肯定會哭鬧,但日復一日地道別儀式和家長的暢快果斷的態(tài)度,加上事前的交待(一會兒我們肯定會再見面之類的話),孩子就會慢慢形成習慣,逐漸接受這個事實。
孩子的狀態(tài)往往是成年人內(nèi)心狀態(tài)的鏡像。大人忍受不了與孩子的暫時分離,孩子當然會哭鬧不休。
另外,在平時,應注意:一方面,家長不要對孩子的黏人舉止表現(xiàn)出任何不快、不高興的情緒,高高興興地陪孩子玩;另一方面,一旦有機會讓孩子獨自玩耍,或到一個群體中去玩時,家長則應果斷地告訴他:“你長大了,可以自己獨立去玩了,我在外面等你,一會兒見?!碑斔J為安全感依然牢靠,分離只是暫時的,他會適應這種分離的。
問題2:孩子在家很任性,總是大聲說話,在課堂上卻不敢發(fā)言,怎么辦?
Q:
我家孩子7歲,上學了。在家,她很任性,總是大聲說話,在學校卻像變了個人似的,上課老師提問,她從來不敢回答,就算老師點名問她,她也不說話。老師沒有辦法,跟我們反映,我也對她講了多次,讓她改正,她從來不聽。平時,她的學習成績還可以,但是和同學交往少。我該怎么辦?
A:
這是典型的在群體活動中的退縮行為。主要源于平時缺乏社交能力的鍛煉,平時和同齡人相處的時間過少。
如果有可能,盡量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可以挑選兩三個比較合得來的家長和孩子,互相到家里拜訪,周末一起外出游玩,讓孩子之間互相熟悉,在接觸中觀察并意識到對方的需求和情緒,通過這種交往,孩子會受其他伙伴的態(tài)度和處事方式的影響,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榜樣誘導”的作用。對孩子而言,同齡人中的“榜樣誘導”比父母的“淳淳教導”更有效。
另外,可以在家里采取“最低限度輔導法”的教育方式,即先鼓勵孩子為家庭成員表演節(jié)目,如唱歌、朗誦、跳舞等;然后偶爾增加一兩個其他人,如上門作客的親戚朋友;接著再增加多一點客人,并且逐步減少家庭成員的數(shù)量。這樣,不知不覺,孩子會感到面對其他人照樣可以表現(xiàn)自己,并不存在不安全的現(xiàn)象。
此外,對她目前的退縮行為,你們也不必著急,可以暫時“忽略”它,放寬心,接納這種現(xiàn)象,一般說來,孩子的退縮行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有所改善。
坐診專家:中國優(yōu)生優(yōu)育協(xié)會少兒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 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