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玫等
摘 要:自1890年James第一次提出自我概念至今,自我概念這一新起的研究領域在不斷發(fā)展,從單維度逐漸向多維度、多層次轉變,而在這其中,shavelson的自我概念模型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但shavelson模型僅適用于西方國家的學生。對于如何使shavelson模型適用于中國學生,做出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具有中國特色的自我概念模型的策略。
關鍵詞:自我概念;shavelson多維度多層次模型;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50-03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認識和評估。人們通過對自己內(nèi)在、外在特征的認識,處理事情的經(jīng)驗,不斷地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認識。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引導、自我解釋、自我期望的作用,它影響人們自我理解的方式,自我期望的高度,并對自我實現(xiàn)有強大的預言性。從19世紀開始,自我概念逐漸成為近代人們的課題,而shavelson的多維度多層次模型,已然成為自我概念研究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一、shavelson的多維度多層次模型
(一)shavelson模型提出的教育發(fā)展背景
1.社會環(huán)境。1945年,二戰(zhàn)結束后不久,另一場戰(zhàn)爭卻無聲地打響了,這就是以美蘇兩國為代表的“冷戰(zhàn)”,它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美國最大的政治,兩個主要大國從此開始不斷地全面抗爭。特別在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之后,美國政府的壓力劇增,發(fā)現(xiàn)美國中小學教育遠遠落后于蘇聯(lián),從此開始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70年代后期,人們發(fā)現(xiàn)中小學學生的知識更加薄弱而開展了“回到基礎學科運動”,在這期間內(nèi),引發(fā)了大量的科學家、心理學家去研究如何更好地教育中小學生,而1976年shavelson的模型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2.中學教育背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基礎教育將重視培養(yǎng)未來的科學家作為最終目標,為美國高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做準備。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中學科學教育的理念也有所改變,轉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核心。而如何全面提高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也就成為了一個熱門問題。
(二)shavelson模型的理論淵源
美國研究者shavelson,致力于教育心理學領域,為了提高美國的教育及學生的綜合能力,他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自我概念多維度層次模型,并且更為全面地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定義。
(三)shavelson模型的結構
他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通過經(jīng)驗和對經(jīng)驗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覺,也就是說,自我概念是個體的自我知覺,這種知覺來源于對人際互動、自我屬性和社會環(huán)境的經(jīng)驗體驗。他認為自我概念是多維度的,按一定層次組織到一個范疇系統(tǒng)之中,即自我概念是一個有層次有維度的范疇建構,這種建構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多維性、組織性、穩(wěn)定性、發(fā)展性、可評價性和區(qū)別性[1]。而且shavelson等人認為對自我的知覺是根據(jù)個體的實際行為和對這一行為的反應和評價所形成的。
shavelson等人以他們對自我概念的定義為基礎,于1976年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多維度多層次理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general self-concept)位于最頂層,一般自我概念可分為學業(yè)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和非學業(yè)自我概念(non academic self-concept)。學業(yè)自我概念又可分為具體學科的自我概念,比如:數(shù)學自我概念、歷史自我概念、英語自我概念等;非學業(yè)自我概念又可分為社會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也就是說,具體的行為在最底層,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礎。
(四)shavelson模型的價值
shavelson等人的階層模型作為自我概念層次研究的大體框架激發(fā)了不少研究,而且在這之后所提出的許多關于自我概念的模型均是以此為基礎和方向進行改進和完善,雖然這個建立之初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實證研究,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對于自我概念的研究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shavelson模型中國化
(一)優(yōu)點
1.shavelson等人認為自我概念是多種因素的復雜組合,突破性地在前人所認為的自我概念單維度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自我概念多維度多層次模型。將單維度的研究轉為了多維度多層次研究,使自我概念的模型更為具體、清晰。
此模型較之前的模型已有很大改觀,不再有太多的抽象概念,而是轉為對個體具體行為的分析,它使很多研究者認識到自我概念是一個多維度的、有組織結構的穩(wěn)定模型,它由多個側面組成,由每個側面反映一個特殊的自我參照系統(tǒng),多個側面共同構成總的自我概念,因此對自我概念的考察可從多個側面分別進行,也可在總體上進行。這對中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研究指明了方向,可以從中學生的各個側面或者是總體上進行研究,明白對于中學生自我概念的影響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更加具體地提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策略。
2.shavelson等人認為自我概念因個人經(jīng)驗與互動對象的不同而分類不同。由于學校生活是每個人在青少年階段非常重要的經(jīng)驗來源,學習又是此時的生活重心,因此,該模型將自我概念從一般自我概念分解為學業(yè)與非學業(yè)自我概念,學業(yè)自我概念依學科細分為英語、歷史、數(shù)學、科學自我概念。shavelson模型是第一個用學業(yè)、非學業(yè)的標準將自我概念劃分的模型,真正地把自我概念與中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聯(lián)系起來,這種劃分標準為后續(xù)自我概念的分類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價值。對于中國國情而言,目前學業(yè)自我概念的提升是提高學生自我概念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可以借鑒shavelson模型第一層的分類標準。
3.shavelson等人認為對自我的知覺是根據(jù)個體的實際行為和對這一行為的反應和評價形成的,所以將一般自我概念放在最頂層,而特定的、與實際行為相聯(lián)系的具體行為放在最底層,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礎;在從底層向高層移動過程中,結構變得逐漸清晰[2]。在模型中最上層的層次是最穩(wěn)定的。所以,隨著層次的下移,每一層的變量更加依賴于特定的環(huán)境,從而變得越來越不穩(wěn)定,使得整個模型具有層次穩(wěn)定性,更加利于分析。shavelson模型構建逐漸具體化的方式,為中國,乃至所有自我概念模型的研究者確立了良好的方式。
4.對于中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研究可以借鑒國外自我概念研究的理論模型和研究方法,所以可以利用在國外有奠基作用并且具有影響價值的shavelson模型進行中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研究。首先,學業(yè)對于中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將自我概念分為學業(yè)和非學業(yè)是非常有意義的。其次該模型在影響自我概念的因素中提出了二階因子,使研究中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更加具體,具有可實踐性。最后,我們可以根據(jù)中國中學生的特點,結合國外的研究模型提出一個較為完善并且符合中國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學生特點的自我概念模型。
(二)中國化所引起的問題
1.shavelson的理論模型是構建在美國中學生群體基礎之上的,對于非美國文化的群體,非學生群體,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缺乏實證資料的驗證和修正。并且,shavelson模型雖然已經(jīng)為自我概念建立了一個層次分明、分類標準較為明確的結構,但是自我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缺乏統(tǒng)一的界限,各個側面雖經(jīng)一些學者的驗證、修改和完善,但由于所選取的方法、測量工具的不同,測量結果之間缺少一致性,不利于進一步形成更完善的理論模型。而它所構成的模型,也僅適用于美國學生這一群體,對于中國中學生是否實用還未有人考證過。
2.shavelson模型一階影響因子中非學業(yè)自我概念的分類標準不明確,所產(chǎn)生的維度也不能把所有的非學業(yè)影響因子涵蓋起來,比如:在shavelson模型中,并沒有提出對“道德自我”的分類,但“道德自我”無論是從西方發(fā)展的角度,還是從中國文化傳承的角度,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Harter研究中的大學生自我知覺側面、成人自我知覺側面都涉及道德自我。近幾年,Marsh等人雖對學業(yè)自我概念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發(fā)展,但對道德自我概念的研究,多年來還沒有新的突破。
3.shavelson模型二階影響因子中學業(yè)自我概念的分類標準比較模糊,太過片面,不應該直接分為具體的學科自我概念,還應考慮到學業(yè)影響自我概念的其他因素,比如:學校自我概念、班級自我概念、老師自我概念……如果想讓shavelson模型更適合中國國情,應該將學業(yè)自我概念重新進行分類。
4.shavelson模型最底層的維度還只局限于抽象的自我概念,而沒有與具體的實際行為相聯(lián)系。并且在shavelson模型中還沒有展現(xiàn)出各層次、各維度之間完整的影響機制和作用機理。模型本身就沒有完整的影響機制,實用于中國中學生后,使本不太完整的影響機制更為模糊。
5.shavelson模型只展示了不同層次之間單一的聯(lián)系,并沒有體現(xiàn)同一層次、不同維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并且影響中學生自我概念的因素之間必然是一個復雜的作用機制。因此,我們還需要提出適合中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模型的作用機制圖,將同一層次不同維度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表示清楚從而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提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的。
三、適應中國化shavelson模型的完善建議
第一,根據(jù)中國國情,對shavelson模型的非學業(yè)自我概念進行重新分類,分為:社會自我和自我表現(xiàn)自我,而自我表現(xiàn)自我又分為身體自我、情緒自我以及道德自我。現(xiàn)在以道德自我為例,做簡要分析:Vispoel(1995)等所提出的自我概念包括道德自我概念,道德自我概念的下一層次所包括因素——宗教信仰和誠實性。顯然國外兩種成分的分類,是不符合我國學生特點的,并且道德自我對于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區(qū)的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也是不同的。通過對中西方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研究,劉岸英認為道德自我是從個體和群體兩個水平上,與理智自我和審美自我相互作用時,人們關于自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為的自我知覺。
第二,shavelson模型中的學業(yè)自我概念直接分到了特定學科的自我概念,并沒有其他的影響因素。但是對于影響學業(yè)自我概念的下一層次中顯然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來自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學校、班級、老師等。因此shavelson模型顯然對于中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而言是不完善,也不科學的。所以,為了適應中國中學生的特點,我們將學業(yè)自我概念重新分類,確立了本土化的學業(yè)自我概念模型:
其中在學習能力中又包括了觀察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動手能力……
第三,shavelson模型自我概念還沒有與具體的實際行為相聯(lián)系起來,只進行到自我概念的抽象分類,給人們進行模型的實驗驗證和改進帶來了困難。所以為了將自我概念與具體的實際行為相聯(lián)系,我們對自我概念的模型重新進行了構造,現(xiàn)構造模型圖初步如下:
第四,針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段、不同性格的學生,所產(chǎn)生自我概念的模型構造是不同的。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我們應針對特定類型的學生構造出適合他們的特定模型,從而進行具體分析,不能完全依靠shavelson的原始模型,對學生進行分析,否則可能使實驗結論偏離正確的軌道。比如針對中國應試型的學生,我們可以根據(jù)應試型學生的特點進行具體分析。(見圖4)通過分析總結出應試型學生的特點為只會疲憊地學習和忙于應付考試,沒有真正領會學習的真諦。從而提出以下改進策略:一是改變學習觀念,明確學習真諦;二是處理好接受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關系;三是敢于探索,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四是,將考試作為一種過程而不是最終目的。
四、shavelson模型中國化的展望
一直以來,對自我概念的研究備受各國學者的關注,隨著測量工具和技術的進步,自我概念的實證研究、理論分析和理論建構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化研究。對于shavelson模型中國化的改進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shavelson多維層次模型自我概念是否存在層次分布及層次分布是否合理,究竟有哪些具體的成分自我概念,成分自我概念中哪些是主要的,之間的關系又如何,低層次向高層次整合和重構的機制是怎樣的等問題,這些還有待心理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
在shavelson模型中國化構建之后,還需要大量的實驗認證。目前對于實驗認證方法,大多數(shù)學者都采用的是問卷法和測量法,這些方法固然可以取得大量寶貴的實證資料,但其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得自我概念的基本結構中各維度、各層次的因素無法得到更全面的檢驗。雖然已經(jīng)有學者使用了新的方法,諸如“自動照相術”和“記憶法”,但這些方法的理論性還不完善,應用更是遠遠不夠。隨著測量技術的進步,我們應該嘗試使用更多、更新的方法,只有在方法上有了突破,才可能在理論上有所成就。
總之,將shavelson模型中國化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值得改進和創(chuàng)新的地方,我們需要正確引用和借鑒,做出有益于提高本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研究,尤其是探測中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宜采用多特質(zhì)多方法分析研究,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讓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賈誼峰,李素娟,李紅.自我概念的理論模型及其發(fā)展走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9-142.
[2]劉風娥,黃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維度多層次模型研究述評[J].心理學動態(tài),2001,(2):136-140.
[3]安容瑾.自我概念研究綜述[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5(4):52-55.
[4]趙小軍,汪鳳炎.加強學校道德教育中道德自我的本土化研究[J].道德教育研究.2005,(2)
[5]劉岸英.自我概念的理論回顧及發(fā)展走向[J].心理科學,2004,27(1):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