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崔發(fā)發(fā)總愛遲到,開學第一天遲到了,班主任劉老師嚴厲地批評了他。第二天又遲到了,劉老師只好讓他在全班作檢討。第三天他又遲到了,急匆匆跑到教室前門時,隱約聽到劉老師的聲音,進還是不進?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劉老師好像沒有注意到他,從教室后門急匆匆走了出去。機不可失,他從前門一下竄到了自己的座位。劉老師回到教室后照常上課,不僅沒有發(fā)現(xiàn)教室里的變化,還在下課前“糊涂”地表揚了崔發(fā)發(fā)。當崔發(fā)發(fā)說出了實情后,又進一步表揚了他的誠實與進步,檢討了自己的“糊涂”……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劉老師的教育實踐因“糊涂”而變得格外有價值。在許多時候,育人者的“糊涂”不僅是對自身氣度和修養(yǎng)的一種“魅力展示”,更是對學生寬容和尊重的一種“魅力表達”。
教育對象的差異需要育人者時刻準備“糊涂偏方”。很多時候,育人者自身的聰明、才干、觀點等各種“不糊涂”的素質(zhì)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讓其自然滋生“心敬仰之”、“心向往之”等各種親近情感的同時,“距離感”也不可避免地會在一些孩子中間悄然而生。而要消除這種“明白的距離”,作為育人者必須看到“糊涂”具有的特殊價值——既要及時弄清楚這些孩子的心理癥結(jié),及時看到“寬容的糊涂”、“激勵的糊涂”、“尊重的糊涂”的魅力所在,及時創(chuàng)設好“糊涂的情境”、“糊涂的環(huán)節(jié)”;更要巧妙控制自己的“糊涂做法”,既可以讓問題孩子完全感覺周圍的人都會相信他們眼里的“烏龍事件”、“糊涂表現(xiàn)”,又要讓他們隱約可以品味出“糊涂”背后的味道,喚醒他們自我規(guī)范的意識和動力,抓住機會,用好臺階,堅定地走上從善、至善的正常軌道。
教育實踐需要育人者相機展現(xiàn)“糊涂魅力”。一是“糊涂”時好像根本不明白孩子們的心思。多數(shù)學生為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總會找到一些站不住腳的理由,此時,育人者不僅不要說破,還要“糊涂”地相信他們,鼓勵他們,幫助他們,“糊涂”地參與其中,尊重他們的設想,配合他們的行動……這樣才可以讓自己盡可能多地看到他們真實想法。二是“糊涂”時好像絲毫不排斥孩子們的意見。只要孩子們愿意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即使根本站不住腳,育人者也會耐心地傾聽,不隨意打斷,不輕易評價,而且還應相機進行肯定和鼓勵……這樣才會讓他們盡可能多地展現(xiàn)出自我純真的一面。三是“糊涂”時好像從不反感孩子們的錯誤。面對不斷犯錯的孩子,從來沒有刺耳的批評、兇兇的眼神、狠狠的面孔,即使面對惡劣的事件也可以始終保持心平氣和,這樣的“糊涂表現(xiàn)”可以盡快使犯錯的孩子從不安歸于平靜,盡快讓他們在平靜中反思自己的過錯、改正自己的行為。而針鋒相對的“明白做法”只能讓學生的注意力盯著各種批評,身陷犯錯的泥潭而難以自拔。
教育情境需要育人者準確取舍“糊涂模式”。首先,真相的掌握程度是取舍“糊涂育人”的前提。育人者在“糊涂”前不僅要備好“觀察的功課”、練好“調(diào)查的功夫”、寫好“分析文章”,還應熟悉現(xiàn)有的各方面資源,考慮好各種生成因素,更需策劃好具體過程、創(chuàng)設好相關情節(jié)……這樣才會讓自己的“糊涂”盡展魅力。否則一定會弄巧成拙,不僅會讓問題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自己也會在糊涂中丑相百出。其次,孩子的自律狀況是取舍“糊涂育人”的關鍵?!昂康镊攘Α辈豢赡苓m用于所有的學生,應用心甄別,不可濫用。只有可以對育人者的暗示或者提醒具有觀察敏感和理解能力又具有初步自我規(guī)范能力的孩子,才可以嘗試“糊涂方式”,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再者,事件的具體性質(zhì)是取舍“糊涂育人”的底線,“糊涂的魅力”同樣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些無傷大雅、無礙原則的小事情,認真處理往往也會產(chǎn)生許多負面效果,而冷不防裝裝糊涂,許多驚喜可能會不斷呈現(xiàn)。而如果是一些性質(zhì)嚴重的事情,就必須及時表明立場,即時給予合理的評判。
“糊涂”也是一種教育智慧,精心構(gòu)思,用心運用,“糊涂的魅力”也會成為教育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營養(yǎng)、溫馨可人的一種“景致”。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市中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