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鮮花
為什么要寫這本書?從根本上說,是自己的一些認知想要表達分享。這些認知的覺醒是從自己成為母親的那一刻開始的。
生育里徹底感受自己
6年前自己成為母親。經歷了期待滿懷而又困惑忐忑的漫長孕期,真實的分娩過程就如同一位女作家在一本書里所寫到的“分娩將我們徹底撕裂,使我們直面自己身體的現實,被迫在這一時刻完全徹底地感受自己?!睂氊愡蛇蓧嫷兀约罕煌瞥霎a房的那一刻,全身心都真切地承受著分娩帶來的痛楚,整個人大汗淋漓,呈完全虛脫狀態(tài)。第二天,為自己接生的醫(yī)生過來看望自己,向她說起自己的復雜感受,她說,女人成為母親的感受的確是十分復雜的,我在婦產科工作了30年,總想寫一本日記出來,但是一直未能做到。這位醫(yī)生就是時任青島市市立醫(yī)院產科主任的王靜怡。
想要訴說和傾聽的想法在那一刻碰撞出來。
在計劃懷孕的準備期包括懷孕后,去書店買了好多本孕產圖書,希望得到認知與指引。但翻閱后才發(fā)現,這些圖書除了書名和封面設計有所不同,內容幾乎是完全同質化的,基本都是對懷孕每一個階段的描述與注意事項。
這些教科書中講解的孕期概念并沒能使筆者釋然地度過孕期。
懷孕早期體檢被告知要做ABO血型的檢查,報告要等到第二天中午左右才出來,當時適逢春節(jié)要趕去外地的婆家過春節(jié),忐忑不安地等到檢查報告出來,看到并沒有溶血征兆才敢動身去外地。懷孕中期定期檢查時被告知胎兒臍血流不達標準,大夫說,你先回去吸氧看看吧,不行的話就要住院治療了,當時甚是忐忑,覺得是一個天大的難題壓在心上。是的,每一個母親都知道,一切有關于腹中孩子的問題對母親而言都是天大的問題。懷孕7個多月時做檢查發(fā)現胎位不正,堅持每天回家按照教科書中所講的姿勢做胎位糾正,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依然無效。一天晚上,懷著幾乎絕望了的心情,讓家人幫著用艾條灸小腳趾的陰穴,灸到皮肉灼痛感十分強烈忍不住大叫出聲來,但是第二天早晨一醒來就驚喜發(fā)現:胎動的方式不同了!是不是表明胎位正常了呢?馬上趕往醫(yī)院,醫(yī)生一摸肚子,驚喜地說好像真的轉過來了!做個B超一看,真的轉過來了!而自然分娩的過程也并不順利,是枕后位,第二產程很長,好在有經驗豐富的王靜怡主任在邊上引導鼓勁,幫助按壓腹部,3650克重的女寶寶呱呱墜地。
孕育生產的過程真實深刻,永生難忘。
一個歷經了自然分娩的女性,因為戰(zhàn)勝了心理的恐懼與真實的疼痛,通常都會變得更加無畏。筆者就是個痛點很低,見到血就會暈的人,卻毫不猶豫地選擇自然分娩,充滿勇氣地體驗成為母親的完整過程,但是很多女性卻沒有獲得過體驗自然分娩疼痛感的經歷。
周圍已經升級為母親的女性聊起生育的話題,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這個選擇題總要被提及。大多數剖宮生產的母親都會遺憾沒有做到自然分娩。因為種種的客觀和主觀的緣由,剖宮產率居高不下已經是個令大家扼腕嘆息的話題。雖然按照國際標準,應該85%的孕婦都順產才對,畸高的剖腹產率肯定是不正常的。生育這一人類的本能,在很多時候,已經變得需要手術干預才能實現,這不能不令人憂慮。
當然并非所有的女性都適合自然分娩。一位女友的經歷是,她身材小巧,自然分娩了3750克的孩子,雖然會陰兩側都經過側切,但是依然撕裂得十分嚴重。她回憶起那個令她至今依然不堪回首的分娩過程,聽到醫(yī)生一邊為她縫補被四分五裂的組織,一邊議論說怎么有這么狹窄的產道。這其實就是一例因為產道過于狹窄不適合自然分娩的典型案例。
每一個生命都不同,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以適合的方式去對待,才是尊重。
被忽略的變奏序曲
生育帶給女性的改變又豈止是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的差別所能涵蓋的了的。因為,在女性的生命里,生育過程并非一個小插曲,而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變奏序曲,生命的很多方面都因此被改變了。但是很多人并未意識到,或者只是對此習以為常,被動接受。
一位婦科女醫(yī)生做過調查,經陰分娩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有尿失禁的跡象,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有的人會加重。她坦稱自然分娩了8斤的孩子,她自己多少也有尿失禁跡象。2007年她去歐洲學習,發(fā)現產后康復在歐洲是一項國家福利,女性分娩42天后被要求去產后康復中心做相關的康復訓練,那段時間是女性機能恢復最佳時期,經過康復訓練,女性有機會將身體機能極大地修復。這些認知震撼了她,讓她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產科大夫,專注到婦科整形專業(yè)里來,致力于女性盆底康復,為那些有尿失禁痛苦的病人解除痛苦。只需要一個陰道緊縮術就可以讓她們康復,她說。
上述那位產道狹窄卻自然分娩的女友,就明顯地攜帶著生育帶給她的改變:生性活潑的她盡量注意不做一些彈跳動作,因為那樣可能意味著會有小便失禁。
而在一個晴好的天氣里,一位穿著講究的女士正在遛狗,卻突然蹲下身來,尷尬地發(fā)現她自己小便失禁了。這是一位朋友講過的她一次親眼所見。
一位閨蜜自嘲為“女企業(yè)家(起夜家)”,一晚不起夜個幾回肯定不行,睡眠質量很不好,很容易失眠。
一位六十歲左右的女性親屬,因為感冒咳嗽,時常會小便失禁。
有位老太太,子女想讓她去旅行,在旅行團都給她報名了,但是她拒絕了,并非不愛出門,真相是她一小時里需要去廁所兩到三次才行。
筆者也同自己的母親時常談論這個話題:為什么沒有生育之前,可以做到一整夜不起夜,但是生育之后,晚上卻總得起夜一次。母親的回答也是,想想啊,那么大的孩子被生出來,母親的各種器官怎么可能還和原來一樣。
前一個階段里的掙扎
當你還沉浸在生育過程本身和影響的話題,卻有很多人在前一個階段里掙扎。周圍的朋友同事中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易懷孕,高發(fā)的多囊卵巢癥、子宮內膜異位癥、胚胎停止發(fā)育等案例讓很多老婦產科專家都大跌眼鏡。
一位女性親屬,只有二十幾歲,自來例假起就痛經厲害,每次都痛到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可惜并未引起太多關注,剛剛的一次檢查確診為典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被告知不易懷孕。
對女性這種獨特的性別來說,什么才是正確的認知,月經周期、生育過程、特殊的生殖器官,讓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擾,女性獨特的性別保健與認知,是一個女人永恒的話題。
傾聽這一小群人
“一小群有思想并且有著獻身精神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不要懷疑這種說法,事實上,世界正是這樣被改變的?!迸祟悓W家瑪格麗特·米德說。
從想寫一位產科專家的工作日記到最終擴展為寫婦產醫(yī)院的一群人。筆者很好地體驗了瑪格麗特·米德的上述論斷。
從前期的碰撞構思到組建采寫團隊,信心滿滿、責任感強烈地約談坤如瑪麗醫(yī)院集團青島片區(qū)總經理陳征,初一見面溝通就得到他積極的響應與配合。
幾十位婦產科的醫(yī)護人員,有大師級,有專家級,有普通的護理人員,有管理者,聽他們講述對自己職業(yè)角色的理解,講述他們印象深刻的案例。
從他們那里感受到對職業(yè)的熱愛。大師級的婦產科專家童曉文教授說,所謂野心就是有想法,有熱情,而且愿意為之付出。是的,就是這么一群人。這一群人給你的感受是,這是一群很單純的人。他們很執(zhí)著,很認真。
我們在采訪中,會一次次地對每一位被采訪對象解釋一遍:采訪的目的是為了集成一本書,用于分享與真誠地溝通。而每一位采訪對象因此都充滿了真誠,講述自己的經驗與心聲。
每一位婦產科大夫都像一本書,時間有限,只能把他們最精彩的篇章展現給讀者。
謹以此書獻給我們的親人和朋友。愿生命更堅韌,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