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是文章中的精品,但并非完美無缺。著名作家馮驥才說:“如果你能找出文章的毛病或者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你就更是一個好學生?!?/p>
任何作家都不可能為課本寫文章,所有課文都是從作家所寫的文章中選取出來的??墒侨绻晃蛔骷业哪称恼禄蚴切≌f、散文被選入了教材,首先是作家的一種幸運。因為,選入教材的文章是學生必讀的。不管教材的選編者看中文章的哪一方面——或取材、或立意、或寫法、或文字于教學有用,文章一旦進入了教材,作家便注定要和廣大學生產(chǎn)生一種心靈的接觸,乃至交流,這對于作家是多么快意的事!
可是,作家的文章原本是給讀者寫的。作家寫作大都是有感而發(fā),有話想說,情之所至;對于讀者則隨其所便,信由興致,讀者若喜歡便讀一讀,沒興趣就放一邊。但進了教材就不一樣了,它成了學習的材料,甚至是一種范文。老師要解析與闡(chǎn)發(fā),學生要理解與學習。于是,成為課文的文章,似乎連功能都發(fā)生了始料未及的改變。這使我——因為我的一些文章被作為課文——感到一種責任。我會想,當初我寫這些文章時,如果再多一些斟酌(zhēn zhuó)和修改該多好。當我換一個角度,即從課文的角度來看自己的文章時,總覺得還不夠精當。
因此我想說,同學們在讀這些文章時,一定不要認為它們十分完美,沒有瑕疵,如果你能找出文章的毛病或者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你就更是一個好學生。
還有,我上面說,我當初寫文章不是專為教材寫的,而是給讀者寫的。作者與讀者的關系是平等的。作家——哪怕寫出了他對生活深刻而獨到的發(fā)現(xiàn)與哲理,也不是為了去“教育”讀者。作家是通過文章把他對生活的感悟與認識告訴讀者,去啟發(fā)讀者思辨和再認識。寫作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啟示。故而,我很希望同學們從我的文章出發(fā),對生活中的道理進行深思。生活的表面五光十色,如果我們被這些花花綠綠的東西迷惑了,不去思索其中的是非、道理、原則,就可能被生活中未加分辨的某些負面的東西誤導——這也是我對寫文章和讀文章的意義的理解。
最近,河南一家著名的面向教育的出版社——海燕出版社,將我被選入教材的文章匯集成冊。我看后嚇了一跳,沒想到這么多篇文章進入教材,從小學到中學竟有十多篇,我的文章將會怎樣影響學生們的成長呢?我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因此,我今后更要認真地寫好每一篇文章,不管選沒選進教材。
(月月鳥選自《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