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在思路、方法與實踐上,要立足頂層設計,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把握路徑選擇,加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的邏輯起點。結合對象特點,突破制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的難點。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教育;思路;方法;實踐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立足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個人層面提出的要求。這三個層次的理念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實現了政治理想、社會導向、行為準則的統(tǒng)一,實現了國家、集體、個人在價值目標上的統(tǒng)一,兼顧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價值愿望和追求。對于高校學生這個最為活躍的群體而言,承載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和建設者,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不會迷失方向。本文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的思路、方法與實踐,提出回應現實的有效措施。
一、立足頂層設計,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
(一)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宣傳和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上,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社會的實際聯系起來,要善于把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熱點問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起來,要用大量有說服力的正面材料來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涵,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學方式上,我們要堅持直接和間接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適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專題講座,定期開展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知識競賽和辯論賽,盡可能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
(二)要注重理論學習和生活實踐相結合
理論來源于實踐,更要指導實踐。與實踐相脫離的理論必然不能得到我們的認同。我們要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兩手抓,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的認知。如定期組織勞動教育、社會服務活動、參加革命遺址等活動,一方面有利于受教育者了解社會、認識國情,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和體驗,感受人生真諦,驗證所學理論,在實踐活動中接受價值教育,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中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踐行能力。
(三)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中先進分子的榜樣作用
任何一個理論被廣泛認可都會經歷一個過程,必然從少數先進分子模范人物向大多數人蔓延和擴散拓展,逐漸成為大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榜樣就是力量,榜樣就是旗幟。榜樣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起著重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因此,我們首先要加強對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發(fā)揮先進分子的榜樣作用,用先進帶動后進,增強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自覺性。
二、把握路徑選擇,加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
(一)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的邏輯起點
由灌輸式為主的方法轉換為側重主體建構的民主方法。灌輸式方法是一種視受教育者為單純接受客體的單邊教育方式,忽略了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和選擇性。這種教育方法在人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不斷增強的今天其教育效果正在弱化。積極建構的民主方法是一種主體維度、建設維度以及建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它強調的是“尊重的教育”的人本教育理念,注重發(fā)揮大學生群體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建構中的主體性、選擇性作用,鼓勵反思與追問,倡導獨立思考,立足于建設和培育。強調以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民主的方法,促進大學生在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建功立業(yè),實現人生價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種方法更加符合大學生實際及大學生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從被動防御轉化為主動構建,為學生抵制西方不良思潮和封建思想侵襲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依據。
由單一整齊的方法向豐富多元的方法體系轉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整體與層次、先進與廣泛辯證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因為學生中存在不同層次的思想道德素質而降低甚至否定先進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顧現實差異,用完全相同的標準要求所有大學生。這必然引發(f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本性變化,即由過去為追求整齊劃一效果而運用的簡單教育方法向針對不同學生個性特點設計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轉換,進一步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起豐富多元的方法向“自下而上”轉變,激發(fā)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外在牽引向內在驅動轉變,促使其自覺運用科學的價值標準,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二是處理好學生表面物質需求和深層自尊需求的關系,要在尊重學生基本物質需求、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的同時,多角度強化人文關懷,喚醒學生對于社會、國家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實現由“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精神跨越;三是處理好現時需求和未來需求的關系,既要注重借助鮮活的事實和可操作的方法,在學生成長的時時處處體現價值引導并加以滲透,又要立足長遠,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四是處理好個人需求與群體秩序需求的關系,既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鼓勵多樣化的個性發(fā)展,又要堅持學生個人需求的滿足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準則,倡導學生將個人需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良性互動。
(二)建立整體教育與分層次教育結合的教育視角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體性與層次性辯證統(tǒng)一的基本特征規(guī)定我們在融入過程的工作實踐中要建立整體教育與分層次教育相結合的獨特視角和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向全體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一以貫之到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方方面面,為大學生奠定共同的思想價值基礎。另一方面,要在堅持一元主導的同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根據不同形勢和大學生不同群體特征、專業(yè)特征與個體特征進行分層次教育。一是因勢施教,以重大歷史事件為契機,依托廣普教育、團體引導、談心輔導等有效載體,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激發(fā)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建設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二是因群施教,針對新時期大學生群體分化明顯的實際情況,分析不同群體的具體特征及特殊需要,總結歸納不同學生群體的基本類型和發(fā)展規(guī)律,確立不同的教育目標,開展針對性教育引導;三是因業(yè)施教,構建專業(yè)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探索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有效結合的教書育人新規(guī)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yè)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四是因人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知識結構,合理安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同教育內容,進行跟蹤式培養(yǎng)和專業(yè)化輔導,搭建學生與教育者深層次溝通的互動平臺,實現一對一針對性教育引導。
(三)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縱向進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縱向進程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過程,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接受過程。從施教的角度出發(fā),“融入全過程”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貫穿教育始終,根據大學生在不同成長發(fā)展階段的思想、心理、行為特征,通過不同方式、方法進行針對性分階段教育。以大學本科生為例,可在一年級上學期針對學生的適應性問題,側重行為養(yǎng)成和典范教育;在一年級下學期側重生涯規(guī)劃教育和朋輩互助,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念和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級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長,側重創(chuàng)新教育和實踐體驗教育;在三年級側重成長反思教育,引導學生反思成長歷程,明晰發(fā)展方向;在四年級上學期,側重職業(yè)價值觀教育引導和心理疏導;在四年級下學期,側重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恩國家、回饋社會的責任意識。
另一方面,從受教的角度出發(fā),“融入全過程”就是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感知、內化、外化和固化。具體實踐中,要研究把握大學生群體價值觀接受的基本規(guī)律,注重抓住校園文化的熏染感知、課堂教學的知識內化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外化固化等關鍵教育環(huán)節(ji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的主觀感知內化為大學生群體的普遍價值標準和自覺意識,引導大學生把內化了的價值觀念外化為具體的價值行為,將被動、一時的外化行為固化成持續(xù)、穩(wěn)定的自覺行動。
(四)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橫向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和教育環(huán)體。在教育主體方面,要從體制入手,充分調動 “融入全過程”的全員要素,構建教育教學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一體化、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一體化、學團工作一體化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還要抓住核心隊伍的關鍵要素,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高校政工干部隊伍以及一線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建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的認同者、踐行者和引領者;在教育客體方面,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層次性和包容性,加強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學生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積極探索分層次、分階段教育模。
三、結合對象特點,突破制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的難點
目前,在校大學生主要是“90后”,這些大學生帶有時代高速發(fā)展、急劇轉型的鮮明特征。在一些道德領域,會出現道德問題,深究其內在原因,主要是由于社會轉型和改革過程中,思想觀念更新的延時性、新制度建設的滯后性、青年對社會變遷的敏感性以及青年的易塑性決定的。我們必須給予“90后”大學生全面、客觀、理性的評價,根據他們思想道德發(fā)展的新特點,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突破制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的難點。
(一)著眼于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實際,開展主體性教育。
主體性教育是當今最令人振奮的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理論,它集中地體現了當今這個注重弘揚人的主體性的偉大時代的基本精神,反應了教育活動內在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與傳統(tǒng)教育將學生看作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一味強調“灌輸”相反的是,主體性教育更加強調激發(fā)受教育者作為“人”所具備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0后”大學生作為新生代的群體,他們的主體意識強烈,注重主體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渴望獨立探索,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樂于在實踐的檢驗中選擇真知。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將傳統(tǒng)的“管理學生、約束學生、訓導學生”轉變?yōu)椤胺諏W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關注學生的主體意愿和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二)改進課堂教育模式,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
毋庸置疑,無論教育模式如何轉化,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方式還是課堂教學。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新課改”和“素質教育”運動的推進,“90后”學生與以往的學生相比,其權利意識、批判意識、自覺意識日益增強,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著較高的期待和要求。滿足“90后”大學生思想品德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大學需要深化德育教學內容改革,在“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上下功夫。要關注現實具體的生活場景,關注具有鮮活生命的大學生的當下所需,激勵、引導、思辨中,在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感受中,逐步幫助他們養(yǎng)成善德育、鍛煉善行,具備善心。要使高校德育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王國里解脫出來,以學生為主體,回歸學生的生活中,從大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德育題材,選擇、編排教學內容,使思想教育更有針對性,學生更容易接受。在授課方式上,要盡量避免“一言堂”現象,盡可能的采取多種形式,比如,情境式教學法、對話式教學法、討論法、辯論法等等,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三)挖掘課外教育資源,增強“實踐性”教育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真理標準問題討論趨于成熟并深入人心的,當前的大學生已經習慣于自己經過親身重復的實踐認識過程來接受前人的實踐和結論,而不是直接接受。對于價值觀教育,他們自我選擇性極強,很少對某種價值觀盲目認同,趨同意識很淡,他們更喜歡從實踐中獲得真知。因此,對“90后”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除必須的課堂理論知識教學外,還需要依據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發(fā)展的這一特殊規(guī)律,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增強實踐體驗。具體而言,實踐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組織學生到企事業(yè)單位、農村、市場進行調研考察,到愛國主義基地學習和感受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事跡,結合暑期“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到教學實踐基地參加各種形式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工作等等??傊褪且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充分了解校情、國情、社情、民情,進而起到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的作用。
(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重點加強社會主義功利觀教育
當前“90后”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里,有著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比如把謀求高薪而不是為報效祖國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認可“寧當二奶,不嫁窮人”的婚戀觀;人際交往中,看重“權勢和金錢”的力量等等。這種狹隘功利觀念任其發(fā)展下去會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消極影響不言而喻。因此,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加強“90后”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功利觀教育。所謂社會主義功利觀即“義利統(tǒng)一”的價值觀?!袄敝饕侵溉嗣袢罕姷母纠?、長遠利益和國家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合法正當的個人利益。 “義”主要是指崇高的精神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行為和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人民的事情。社會主義合理功利意識強調“義”“利”并重,以“利”進“義”,以“義”促“利”。對“90后”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功利觀教育,就是要教會他們全面地理解“義”和“利”辯證關系,在恰當肯定合理功利的意義基礎上,進到他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自覺抵御不良利益的誘惑,堅守道德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保持進取精神和善良本性,最終做到物質功利與精神理想、外在現實目的與內在理想目的、當下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有機結合和最終統(tǒng)一,避免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潭。
【參考文獻】
[1]文軍.在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1):29~31.
[2]邢海晶.“三維統(tǒng)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路徑[J].理論探索,2011(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