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飛
【摘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品德課的興趣,讓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興趣在學習《品德與生活》的課內(nèi)外活動中“舞動”起來,能主動去認識與體驗生活,發(fā)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關鍵詞】活動實踐;融合生活;模擬生活
低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是一門對小學生進行行為、思想啟蒙教育的課程。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活動過程,而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更不是朝夕而成、一蹴而就的工程。面對靈活多動的孩子,面對鮮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要讓低年級品德課上得更精彩,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多種多樣的課內(nèi)外活動,讓學生思想感情和學習興趣在活動中“舞動”起來。
一、充滿感情,學會感恩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教師要根據(jù)課程的要求,引導學生放飛身心,在社會和家庭中去回眸、尋找、思索,體認。比如在教學《溫暖的家》一課“我長大了”主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成長的過程,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我課前讓學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證,紀念品,出生時留下的小手印、小腳印,小時候的照片以及嬰兒時的小件物品、小玩具等。在課上開展了“小小展示臺”的活動。孩子們一個個興致勃勃地拿出準備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紀念品和小時候穿過的小衣物……然后再以“猜猜我是誰”的方式請出猜中的同學繼續(xù)自我介紹??吹胶⒆觽儍簳r一張張?zhí)煺婵蓯邸⑼捎腥さ恼掌孀屓巳炭〔唤?,猜起照片上的人更是惹得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因為身體上的變化太大了!一臉胖嘟嘟的小娃娃現(xiàn)在竟是瘦瘦的;而頭上豎著兩根小辮一幅小美女像的寶寶今天壯得像個小牛犢的男孩……同學們在驚詫和歡聲笑語中開心地了解了自己的成長過程,看到自己身體上的變化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提高,進而懂得了長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并表示在家里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力所能及得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分擔父母的勞動。
比如在教學《祝你生日快樂》這一文后,為了讓學生體會母親含辛茹苦把自己撫養(yǎng)大的不易,我引導孩子在星期天和家長換位。讓學生當一天的家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早晨起床做飯、買菜,中午理菜、做飯、炒菜,飯后洗刷碗筷,收拾打掃房間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知道父母為我們的成長付出很多的心血,我們正在長大,要學著為父母分擔家務。培養(yǎng)學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學會有始有終地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培養(yǎng)引導學生體會親情、學會感恩。讓他們在勞動的辛苦中體會生活的美好,將愛的教育融入生活。體驗后再讓學生和家人談心:說一說生活中自己能為家人帶來哪些歡樂,能為家長做哪些事情來回報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這種情感就是最真摯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孩子在這樣的體驗后就有了情感的碰撞,孩子從心底已經(jīng)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并能從我做起,努力為家人帶來歡樂。
又如在教學《有多少人為了我……》 之前,我組織學生進行“有多少人為了我……”的資料搜集活動,讓他們走出課堂,走上馬路觀察交警環(huán)衛(wèi)工人、走進醫(yī)院了解醫(yī)生、走進菜場看看運菜的賣菜的……。去觀察、調查、拍錄每一天中有多少人為了我們的生活在忙碌著、辛苦著。收集一些勞動者默默為人們服務的故事,聽歌曲《為了誰》等。這樣,學生們通過動眼看,動耳聽,動手記,動腦思,積累了鮮明的生活角色形象。這樣既拓寬了思品課的教學空間,還為學習課文做好了鋪墊。
二、融合生活,走進課程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課程資源的主體,“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教師在設計開發(fā)課程資源時應充分關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資源。
例如在學習《祝你生日快樂》一課時,其中有這一環(huán)節(jié):講講媽媽生你的故事。我用電腦播放了一段媽媽在醫(yī)院生產(chǎn)的視頻,讓孩子深深地感受到“兒的生日,母親的難日”。孩子們觀看后情不自禁地介紹起媽媽生自己的故事:有的是媽媽肚子疼了兩天才生的;有的是媽媽剖腹生的;有一個甚至是難產(chǎn),差點要了媽媽的命……許多孩子被深深地震撼了。學生們在活動中增添了對母親的理解和感激,更感悟了母親的偉大,進一步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表格讓學生填寫,欄目有:想買物品、購買理由、購買用途、物品價格、家庭月收入、家長意見。擬以此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平時的真實思想。在課堂進行交流的時侯,先是有意識地選擇了幾位學生完成好的表格,再用實物投影出示,然后請他們說一說:你所想要購買的物品中哪些是己經(jīng)購買了的?假如你要是全部都買下來的話,會花多少錢?你所買的東西花了多少錢,占全家每月收入的多少?結果發(fā)現(xiàn),有一位男同學的購物計劃竟然超過了800 元,占全家月收入的50%……這可真的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而其購物清單中還有一部分是根本就不需要的,如電動賽車、高級悠悠球……等。在同學們一聲聲的驚嘆中,緊接著,教師引導孩子們進行討論探究:是不是只要是“我想要”的東西就都能要呢?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之后終于得出了各自的認識以及感想。課程資源來自學生的平時日常生活,課程問題的解決也回歸于孩子們的生活,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中具有爭議的問題,從而更加有助于孩子們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
三、模擬生活,加深體驗
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閱歷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于生活中的真實情感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少。特別是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經(jīng)驗、常識等。比如在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與人相處的一般禮節(jié)、遵守交通規(guī)則、認識交通安全標志、遵守公共秩序、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我救助等方面。針對孩子們的這些特點,教師要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些場面特定的情景,讓孩子們親自去活動,去嘗試,去體驗,從而在自身的行為習慣上、思想情感的認識上有所收獲。模擬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獲得體驗,演技的好壞并不重要。
例如,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前利用電腦播放了影片《一樣的人》,講的就是殘疾人的故事。在看電影時,有一些讓人潸然落淚的情景,在孩子們眼里竟然成了非?;母阈Γ踔吝€有個別學生跟著模仿,我的心里留下極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模擬自己見到過的殘疾人,為上課做好準備。學生特別感興趣,有的扮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有的扮演壞了一只腳的殘疾人——一只腳不方便地走路。一節(jié)課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被要求走到指定的同學跟前去,可實際情況是連簡單的從講臺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驚心動魄”、“膽戰(zhàn)心驚”來形容了。而其他的學生也真實的感受到到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的不方便,從中體會到作為一個殘疾人,是多么不幸啊!幾天過后,有一個學生向我打小報告:“老師,××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笑話一個‘瘸腿,還跟在后面學著走呢!”而那個被打報告的孩子馬上反駁道:“老師,后來我馬上就不笑了的,也沒有跟著學,我覺得他有點可憐!”……孩子的話是天真、幼稚的,但也恰恰是最真實的。從這里我看到了體驗所帶來的收獲,雖然這收獲及其細微,相信經(jīng)過努力,它一樣會成為“燎原之火”。
總而言之,《品德與生活》課程對小學生品質與興趣的形成至關重要,教者切忌空談,活動方案要精心設計,體現(xiàn)動手動腦動情的原則,讓課程與生活充分融合,實現(xiàn)品德與生活共舞,在不斷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擁有一個充滿知識、富有情感的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