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昉苨
貪 污
難得見到一條關于貪污的新聞在微博上被一團喜氣地圍觀起來,讀者紛紛表示“笑瘋了”,定睛一看,報道的標題是《受賄兩百多元 判入獄八個月》。
這說的是香港的事兒:兩名康樂署職員利用職務之便,為好友訂購上千張門票,賺到了分別為二百四十港元與二百五十八港元的信用卡現金回贈。2011年事發(fā)后,裁判官認為,雖然回贈金額不高,但兩人的行為等同于接受賄款,因而案件嚴重性不容忽視。她們不但失去了工作,還入獄八個月,并歸還受賄錢財。
現在,這樁兩年前的案子被網友翻出來,一舉走紅,贏得了各色調侃。
同樣的調侃也出現在最近媒體披露的一張表格下面,表格內容是香港前廉政專員湯顯明動用公款購買食物送禮的開支——這位專員用于行賄的食物包括一百二十八元一盒的巧克力、一百四十元一罐的小熊曲奇餅和一百九十八元一份的月餅。看大家笑得這么熱烈,我們都能理解,為啥每次傳出“留學生在海外向導師行賄反被抓”的消息時,總有好心人會如此為當事人辯護:這是文化背景差異。
不難從這些似乎都快笑出眼淚來的調侃中,感受到人們的某種無奈。在習慣了動輒上千萬的貪腐案件之余,見到羅湖那頭的同胞們對兩百元賄款的認真與不容忍,見到官員的每一筆賄款都被有零有整、追根究底地公之于眾,才能直觀地明白為何香港是亞洲最廉潔的城市之一。在事情發(fā)生許久之后,類似的新聞仍在被人們傳揚,固然是為增一句調侃,何嘗不是因為有更多的渴望。
毒 姜
這些年,關于食品安全的新聞頻現報端,總覺自己心態(tài)上已百毒不侵,但看著前兩天曝出的山東“毒生姜”案卻還是心底一沉。五十毫克就足以致死的劇毒農藥,裝在印著骷髏和紅色“劇毒”字樣的包裝袋里,被農戶不假思索地撒進地里,用于給生姜田除蟲害。
據說,當地蟲害厲害,若不使用這種劇毒,生姜會“減產一半”。
看著是一樁普通的食品安全新聞,然而報道末尾順帶提到的幾句話,卻頗有意思:同是在山東濰坊培育的生姜,唯有“內銷姜”使用劇毒除蟲。另一類所謂“出口姜”,當地農戶就沒坑到外國人頭上去。為啥這時候“減產一半”就顧不得了,難道是良心發(fā)現?非也。卻是外商對農藥殘留的檢測十分嚴格,別說劇毒農藥不會使用,當地甚至在每個村都設置農藥監(jiān)管員和信息員,對所有農藥的經營、使用實現無縫隙的監(jiān)管。而“內銷”的生姜,一年也遇不到幾次殘留農藥抽檢,據說姜販與農戶對此都“不大擔心”。
“出口”與“內銷”如此涇渭分明,倒令我想起了當年國產奶粉深陷三聚氰胺危機時,某乳業(yè)集團對香港市民拍著胸脯發(fā)誓說,供應香港的產品絕不會像大陸的牛奶那樣出問題。
想來,有些習以為常的“陋習”,并非我們真的無力改變。許多罪惡之所以能漫不經心地存在,恐怕也不能僅僅歸咎于商販的道德淪喪。
【原載2013年5月8日《中國青年報·新聞眼》本刊有刪節(jié),標題為本刊所擬】
插圖/置若兒戲/肖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