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妍
在國家內憂外患、風云變幻的五四運動時期,一批自覺擔當天下的知識分子傲然而起,為師者,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蔡元培、楊昌濟等,為青年者,有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向警予、澎湃等。這一時期的中國雖然積貧積弱,滿目瘡痍,但是那時人們的思想猶如夜空中閃耀的群星,集結成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青年領袖群像,成為往后100年也將絕少出現(xiàn)的時代強音。
青年領袖是那些青年精英分子,在各個領域中銳意進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領地、并進而對社會也產生積極影響的人物。他們更早地“建功”或“立言”,成為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主角。他們總是承載著時代的光榮與夢想、痛苦與希望,他們的腳步總是給這個時代刻下重要的印跡。
當下社會定義“青年”,絕大多數(shù)指的是70末80年代生人——一個被調侃為“生于計劃、死于隨機”的群體。這個日漸成為社會主流的群體,在網絡的空間里無不充斥著晦暗的思想,在這個人人自稱“屌絲”的時代,領袖一次太過盛大,談“偶像”的定義,反倒成了另類的復古。
造富運動聯(lián)動,推崇狼性競爭,到處充斥著投機取巧、一夜暴富的訊息。文化、藝術成為偏門,小說、詩歌日漸式微,娛樂明星、口水仗、潛規(guī)則、打假、約架……假丑惡盛行,鬧劇輪番上演,看客血脈噴張的注意力之后,最終是歸于平淡生活的徹底虛無。
受自由主義支配,去神化、去偶像化時代的到來,沒有信仰的支撐,社會遭受著一切都被質疑的態(tài)度。任何耀眼的東西在受到關注的同時,都易招致詬病和質疑。媒體言論被跳梁小丑的把戲充斥,經不起多問幾個“為什么”,真正的發(fā)聲細小而孱弱。真正勇于扛起這面大旗的人,他們在完成個人使命的同時,也被寄予了更多“神”的使命。這也解釋了商人在成功后,不愿拋頭露面的“后半夜吃肉”的藏掖心態(tài)。
我們的精神何在?“噫吁唏,田園將蕪,胡不歸?”
“青年領袖”的思想和精神在近年來有了越來越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十幾年前的一場“新概念”作文大賽,塑造了兩個“少年英雄”——韓寒和郭敬明,兩個人從一開始就在比較中越走越向輿論的中心,這種比較甚至會持續(xù)一輩子。直至今日,兩人已成長為兩種不同方向和意義上的偶像和領袖。但郭敬明并不這么認為,他在接受《人物》雜志專訪時說:“我知道大家希望我成為那種人,平時省吃儉用把錢攢下來全部捐給希望工程,大家就會覺得你很幫,你是青年領袖,但我不是這樣的,我希望按照自己真實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我的勤奮我的聰明大家都看得到,我的物質虛榮大家也看得到,這樣才是活生生的一個人?!迸c“精神領袖”相比,他更愿意為“物質”代言?!跋氲玫絼e人的認可有兩種,一種是改變自己成為他們想要的樣子,另一種是堅持自己,當有一天你足夠強大的時候他們不能不承認你,這兩種都是成功的定義,只是看你選擇哪一種而已?!?/p>
而韓寒更以公然的藐視權威和特權而成為一眾年輕人的意見領袖,而《南方人物周刊》對他冠以“公民”的稱謂而已。他被冠以“最具影響力的80后作家”、“80后青年領袖”,自己卻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了“賽車”這個愛好上。
青年領袖并不是一張張川劇臉譜,他們首先是“你我他”,進而在普通人之上出挑的那些光芒,才讓他們跳脫出來,成為領袖。韓寒卻說:“時無英雄,豎子成名,我只是被聚光燈照著的一個小人物而已,從來不覺得自己在神壇上。我覺得這個社會需要的是知識分子,雖然這個名字很臭,但不需要意見領袖,意見領袖越多的社會,它其實越混亂;而知識分子越多的社會,它越安定?!?/p>
很多人感謝成長的歲月中有姚明的陪伴,因為他代表了主流價值觀,而又超越了主流價值觀所能賦予的神化,他通過質樸的努力,一步一步到達了人生和事業(yè)的最高峰。這是大多數(shù)人此生不能達到的高度,有幸能與“小巨人”身在同一個時代,也是個體前行的一大動力。
反叛、顛覆,也可能成為青年領袖的標簽。八年前,一個假小子一戰(zhàn)成名,一路走來,爭議與贊譽齊飛,不分伯仲。她以淡定的方式處理輿論漩渦中的自己的心態(tài):“只有先建立自己,才會被人尊重?!贝藭r的她,坐在她當年仰望的評委席上,看下面無數(shù)個幾年前的自己,吶喊著“干掉中庸”。
大眾對正能量的呼喊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這是一個偶像坍塌的時代,雷鋒已成為記憶和戲謔的對象,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成為過期的年畫,被人掃出視野。被團隊、媒體、財團包裝出來的偉大形象紛紛走下神壇,讓所有人相信,在沒有鎂光燈追逐的時候,他或者她就是與自己無異的普通人。
平民選秀、網絡轟炸,自媒體的發(fā)展和擴張,讓越來越多的小人物也享受到鎂光燈的照射,讓小人物與大明星的界限越來越不分明。中國古代歷史是一部部帝王史,普通人只剩下沒有名諱的甲乙丙丁,面目全無,而在網絡信息化的微時代,每一個人都能為自己書寫歷史。
“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著太陽的鞭打”,這是英國詩人艾略特將近100年前的詩句。造神與弒神的博弈,彌漫在人類歷史長卷的每一個章節(jié)里,反復上演。
能夠容許質疑的時代,并不是最壞的時代,但這個言論自由的標準、理性思考、對他人的尊重、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將是領袖們率先要做到表率,并建構起一個正確的時代話語體系。
而我們有理由相信,讓所有人直面真實的自己,才有機會找到并發(fā)揮出自己身上的光芒,這也是這個時代應當打造和給予每個人的平臺。
和平的大年代理應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微領袖,他們成為構筑社會道德和智慧高度的基石。對于青年領袖,每個行業(yè)都能有自己的標桿,他們每個人所代表的的正能量的匯集,是這個時代需銘記和復刻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