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宇等
摘要目的:探究重度神經損害特發(fā)性面癱的臨床與神經電生理情況。方法:對54例重度神經損害特發(fā)性面癱患者,均給予內科綜合治療及激素等治療后,采用NeuropackM1肌電圖儀分別對發(fā)病重度神經損害的第1、3、6個月給予面神經運動傳導和面肌肌電圖檢查。結果:患者各個面神經電生理檢測結果與正常值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而且治療第1、3、6個月后,各個面神經電生理檢測結果無明顯改變(P>0.05)?;颊呓泝瓤凭C合治療第1、3、6個月后,療效無明顯改善(P>0.05),提示內科綜合治療效果不佳。結論:給予內科綜合治療效果不佳,采用面神經運動傳導和面肌肌電圖檢查,可作為評估患者預后效果的檢查依據,對有必要手術的患者需要再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重度神經損害特發(fā)性面癱神經電生理
特發(fā)性面癱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常表現為急性進展面部表情肌麻痹,常因后遺癥影響患者面部外表形象,加重患者心理負擔[1]。2008年4月~2011年4期收治重度神經損害特發(fā)性面癱患者54例,從癥狀的臨床特征及治療入手,分析與神經電生理之間的關系,將其分析結果作為臨床治療的理論依據?,F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重度神經損害特發(fā)性面癱患者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齡10~75歲,平均42.6±2.3歲;病程4~15天,平均7.3±0.5天。所有患者均臨床確診,且均為一側性面癱,其中左側30例,右側24例。排除外傷及其他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治療方法:對所有患者均給予內科綜合治療,聯合波尼松,50mg/日,連用7天,再逐漸減量,發(fā)病1周后針灸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病毒感染患者給予抗病毒和神經營養(yǎng)素治療;同時給予紅外線透熱、眼保護、對病側面部肌運動等相關治療。
檢測方法:采用NeuropackM1肌電圖儀(由日本光電公司提供)分別對發(fā)病重度神經損害的第1、3、6個月給予面神經運動傳導和面肌肌電圖檢查。
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檢測值與湯曉芙的《神經系統(tǒng)臨床電生理學》中所測的正常值比較。①減慢: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結果
面神經電生理檢測結果:54例重度神經損害特發(fā)性面癱患者各個面神經電生理檢測結果與湯曉芙《神經系統(tǒng)臨床電生理學》中所測的正常值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1。
討論
神經電生理檢測是診斷該癥損害程度和范圍的可靠方式,為臨床治療和預后效果提供客觀檢查結果。據相關醫(yī)學研究報道,患者早期面神經麻痹通常神經傳導速度減慢,M波波幅降低超過70%,復合肌動作電位潛伏期延長。本文研究結果符合上述報道,結果表明該癥急性期通常有神經電生理異常變化,且隨著病情加重,神經電生理變化越明顯。該癥若表現為脫髓鞘病變,則電生理呈現為MCV減慢、潛伏期延長,預后效果較好;但若提示M波波幅下降>70%,則表明軸索損害較嚴重,預后較差。
綜上所述,給予內科綜合治療效果不佳,采用面神經運動傳導和面肌肌電圖檢查,可作為評估患者預后效果的檢查依據,對有必要手術的患者需要再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林彩梅,莊嘉鑫,饒立德.兒童周圍性面神經炎的電生理研究[J].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10,12(5):236.
2王慧玲,斯琴,鄧佩玲.肌電圖及神經傳導測定對評估面神經炎預后的價值[J].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6,13(2):354.
3王海波,馮紅云,樊兆民.Ⅰ型單純皰疹病毒致小鼠面神經麻痹的實驗性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12(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