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爾·斯坦
千禧一代指1980-2000年間出生的人,這一代人一直飽受詬病。在長輩們的眼里,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命不凡、游手好閑、優(yōu)柔寡斷……他們很少得到正面評價,但一代人的成敗無法單憑喜好來評斷。事實上,千禧一代一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和挑戰(zhàn),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應對著。他們樂觀真誠,勤思謹行;他們渴望被認可,也喜歡挑戰(zhàn)傳統(tǒng),并不一味叛逆;他們有求知欲,樂于體驗,對他們來說,新鮮的事物比物質享受更重要……千禧一代在“9.11”的陰影中成年,受到新媒體浪潮的沖擊,職業(yè)生涯剛剛開始的他們恰好處于緩慢的經濟復蘇中,高失業(yè)率和無止境的貸款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面對這一切,他們不自怨自艾,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未來,他們自信能超越現實和理想,他們是社會未來的依靠和希望。
我馬上要做一件老輩們都愛做的事情,指責比自己更年輕的一代人懶惰、自大、膚淺、自私……我的長輩們過去就經常這樣評價我這一代(我是70后)。但不同的是,我的指責有據可依,下面就用數據來說話吧。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目前,年齡在20至30歲、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年青人數量是65歲及以上人士的三倍;研究結果表明,2010年代的大學生比1980年代的大學生更自戀。40%的千禧一代認為,無論業(yè)績表現如何,自己每兩年應該得到一次升職。千禧一代非常渴望成名,在美國,想成為名人私人助理的女中學生比想當參議員的多兩倍,而更多的女生愿意給大集團總裁當助理。千禧一代對自己的偉大和能力深信不疑。美國青年與宗教研究組織發(fā)現,60%的千禧一代自行其是,認為自己清楚孰是孰非,并能據此做出正確的決斷。
不知能否謂之“幸運”,至今只有十幾、二十歲的千禧一代,在電腦與信息時代的影響下,少了許多“動腦子”的麻煩。目前美國千禧一代的人口有8000多萬,是美國歷史上人口最多的一代人。各國的千禧兒雖然各有差異,但是全球化、社交媒體、西方文化輸出以及世界變革的迅雷之勢,使得這些千禧兒出奇地相似,卻都與自己的父輩貌合神離。即使在家庭傳統(tǒng)大過天的中國,互聯(lián)網、城市化及獨生子女的現實也使千禧一代越來越不掩飾自己對個性的追求,他們與西方的同齡人一樣,極度自信且以自我為中心——而這些已不再是富二代的專屬特征,一些并不那么富有的千禧兒似乎更加自戀和物質,對技術表現出近乎病態(tài)的癡迷。
千禧一代對于權力機構不再狂熱崇拜,因為信息革命給了他們更強的能力,在科技武裝下的人們獲取了與大組織抗衡的手段,進而出現了具有時代特點的對陣局面:黑客與政府,博客與媒體,恐怖分子與國家,視頻、應用程序制作者與整個行業(yè)分庭抗禮的時代來臨了。半個多世紀以前,美國家庭的客廳里,擺放和懸掛的多是結婚照、學校合影或全家福,而現在的美國中產階級卻更喜歡展示自己或愛寵的照片。千禧一代在“唯我獨尊”的時代中成長起來,每天每日甚至每時每刻,無不在各類社交和網絡媒體中記錄自己生活的點滴。他們比任何先輩都缺少公民觀念和政治意識。
他們自大自戀,自命不凡?
千禧一代的自大自戀可能是上一代人望子成龍培養(yǎng)孩子高自尊心的結果。事實證明,自尊對于找工作或者流連于酒吧很有幫助,但對保住工作或維持人際關系則不然。“這是無心之過”,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和《自尊:低利己主義之謎》的編輯羅伊·鮑邁斯特說,“早期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自尊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實際上更好,發(fā)生各種各樣麻煩的可能更小。只是我們后來才知道,自尊只是結果而非原因?!眴栴}是,當人們試圖提高自尊心時,卻反而意外地造就了自戀。著有《我時代》和《自戀流行病》的圣地亞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讓·特溫吉說:“只要告訴你的孩子你愛他們就可以了。孩子們小時候,對他們多一些贊美倒無妨,但當他們過了14歲就不能再這樣做了,否則所有的自尊心都會變成失落感?!薄缎聠T工管理:從國際視角看千禧一代》的作者之一肖恩·萊昂斯說:“千禧一代對職業(yè)生涯的預期很難滿足,他們對目前職業(yè)生涯的滿意度也是最低的,而失望正是危機的種子?!?/p>
千禧一代最矚目的特征還有特權感與自命不凡,被歸結為過度自戀的結果。如果你要給管理者上課,先教會他們如何同那些敢直接給CEO發(fā)郵件推脫無聊項目的年輕員工打交道吧。英語教師大衛(wèi)·麥卡洛去年為韋爾斯利高中畢業(yè)班做了12分鐘名為《你并不特別》的演講,該視頻在YouTube網站有近兩百萬的點擊率。麥卡洛對畢業(yè)生們說:“爬山的目的是看到世界,而不是讓世界看到你?!彪m然千禧一代對于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非常自信,但他們的成長過程并不順利。他們在少年與成年之間的過渡期被延長了,還因此被稱為“啃老族”。20世紀上半期,僅有少部分孩子可以接受到高中教育,大部分孩子十幾歲就開始工作,因此每天接觸的對象都是家庭或者工作場所中的成人?,F在,手機使孩子之間的互動變得頻繁。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千禧一代平均每天收發(fā)88條短信,與朋友的交往互動幾乎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埃默里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在其著作《最蠢的一代:數字時代如何讓美國青年變傻并危害到我們的未來》一書中寫道,“同齡人之間的過度交往,無益于智力發(fā)展,不利于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歷史的發(fā)展有害”。
千禧一代之間的互動前所未有的頻繁,但幾乎全是在屏幕前進行的。你肯定見過他們挨坐在酒吧里發(fā)短信的場景。他們可能看上去很平靜,實際上卻為擔心錯過其他有價值的東西而深感焦慮。他們中70%的人每隔一小時會看一次手機,許多人時常會出現口袋在振動的幻覺。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以及《自我凌亂》一書的作者拉里·羅森說:“他們的這些行為只是為了減少焦慮?!辈煌2榭词謾C尋求可以帶來快感的多巴胺(比如看到有人留言說喜歡自己的更新)會降低創(chuàng)造力。自1966年首次開展托倫斯創(chuàng)造性思維測試以來,經過1980年代中期,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分數先升后降,1998年時陡然下降。而移情測試得分同樣也從2000年開始大幅下跌,這很有可能是由面對面接觸的機會過少以及極度自戀所引發(fā)的。千禧一代不僅不善于換位思考,缺乏為他人著想的同理心,在領悟他人觀點的智力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
他們很擅長“包裝”自己,社交網站上“朋友”和“粉絲”的數量就像是銷售額。這些數字越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信心也越高。佐治亞大學心理學教授W·凱斯·坎貝爾著有三本講述“自戀正在世代遞增”方面的著作(包括《當你愛上一個愛自己的男人》),他評論“人們在Facebook上就像氣球一樣自我膨脹”,當每個人都在講假日聚會和促銷信息的時候,你會為了向他們看齊而開始美化自己的生活。
他們與時代相得益彰?
數據并不能真實反映實際,千禧一代的“自我”其實是大勢所趨,而不是相對于前幾代人的巨大突變。他們只不過是在努力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
例如,“啃老族”推遲人生選擇是因為他們可以在繁復的職業(yè)種類中自由選擇,很多工種在過去是沒有的,比如社交媒體就是一個新興的職業(yè)。當一個人在26歲前,平均有7份可選工作時,會有人愚蠢到在一家公司從底層做起嗎?網上約會、Facebook以及人們的跨國交往能力使人們不再局限于同高中同學甚至是本國人結婚?,F代人的預期壽命在逐漸地增加, 40歲婦女在科技的協(xié)助下也可成功懷孕,人們可以更為自由地推遲各項人生大事,美國女性的初婚年齡從1967年的20.6歲推遲到了2011年的26.9歲。
諸多選擇雖然都可能以失望告終,但仍然值得一搏?!拔易娓负屯庾娓阜謩e參加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戰(zhàn)爭,一個是飛行員,一個是醫(yī)生。當你成長于對抗納粹的大蕭條時代,渴望的只有安全和穩(wěn)定,而現代人所追求的是變化和刺激?!?7歲的塔克這樣說道。他沒有炫耀自己杜克大學的法律學位和律師職業(yè),而是用博客寫就自己對美酒和美女的大膽追求并以此為千禧一代樹立了榜樣。他的博客最后成為了暢銷書《我希望在地獄里還有酒喝》,并由獨立出版商出版。“每個人都告訴你需要先做什么才會得到什么,而千禧一代并不想這樣做。”
互聯(lián)網為年輕人提供平等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了解到那些曾經只有富人才能獲取的信息。我成長于1980年代,曾想當律師,因為我知道那是不擅長數學的中產階級的最佳選擇,但是如果進入斯坦福大學,就會有更多的選擇。“以前,如果你想成為作家卻沒有任何出版門路,你只能放棄寫作。而現在的情況是,“等等,我知道某個人認識另外某個人”,千禧一代們享受這一切,所以他們更懂得創(chuàng)新、更愿意嘗試,也能做出更好的東西。
比較奇怪的是,千禧一代對權威既不尊重也不反感。許多年青人已經將這份塑造“更好自我”的重任移交給自己的父母,即使是最簡單的決定,他們也愿意先征求父母的意見。2012年谷歌瀏覽器廣告展現了一名女大學生和父親視頻聊天談論自己生活細節(jié)的情景?!半m然我已經習慣了那種‘父母才不會懂的陳詞舊調,但是我的許多朋友的父母都會關注子女并時常與他們交流和分享?!惫雀鑴?chuàng)意實驗室從事商業(yè)活動的電影制片人杰西卡·盧美高說,當你的父母也聽說唱歌曲,同你一起看你喜歡的節(jié)目時,你很難討厭他們。
事實上,很多千禧一代的家長們都自豪地認為,與其對子女說教,不如與他們形成一種玩伴的關系。著名美國真人秀節(jié)目制作人喬恩·穆雷說:“我每天都和13歲的兒子聊天。寵愛在親子關系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普通人上電視的現象給千禧一代帶來了信心,千禧一代會追求他們想要的一切。他們的抱負和野心或許會讓人反感。但是我喜歡這代人,我覺得他們有抱負有理想,這沒有什么錯?!?/p>
美國網絡紅人金·卡戴珊說,其他人對千禧一代的負面看法都是錯誤的。她很爽快地承認自己并沒有過人之處,但她也知道自己為什么能吸引到同齡人?!八麄兿矚g我是因為我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生活”,她說,“千禧一代希望與大人物扯上關系,而X一代(生于1961-1980年間的一代人)總是和大人物保持一定距離。當你不再畏懼名利,比起宣傳和廣告,你會更在乎朋友的看法。即使你的朋友是個努力賺錢的名人,即使你們的友誼僅僅是一條狀態(tài)的回復。”
讓我們歌頌千禧一代
雖然很多千禧一代看上去都像是過度曝光私生活的卡戴珊,但是比起1960年代的新婚夫婦把朋友哄到家里看度假幻燈片來說,千禧一代在Facebook上分享旅行照片也不那么招人煩。人們在很多方面對千禧一代的責備都和當下正好出現的技術有關。是的,孩子們的確喜歡在課堂上玩手機,但做家長的你們自己不看手機又能忍受多久呢?想象一下,你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卻要一直挺到會議結束會是什么滋味呢?
公司企業(yè)不僅開始努力適應千禧一代的習慣,還在努力滿足著他們的各種需求。夢工廠2200名員工中有近四分之一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工作室里年輕人的比例達到了96%。丹·薩特思韋特是人力部主管,他在這一行已經干了23年。他說一個公司不能只為員工提供金錢報酬,還要為員工的自我實現創(chuàng)造條件。在夢工廠工作期間,員工有機會參加攝影、雕塑、繪畫和空手道培訓班。當一名員工指出空手道和柔道并不一樣的時候,薩特思韋特對他的直言不諱雖感震驚,但馬上新增了柔道課程。
千禧一代有能力也有辦法與傳統(tǒng)雇主達成妥協(xié)和共識,從而得到更好的酬勞。有著15年陸軍征兵經驗的加里·思迪泰勒對千禧一代贊許有嘉,“千禧一代有著他們的長處,15年前我第一次征兵面對的那批新兵,他們只知道執(zhí)行命令,而千禧一代在執(zhí)行前會先思考,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將我們遠遠地甩在了后面。他們會這樣說,‘我要去做這件事,然后再去做那件事?!?/p>
就連研究自戀的心理學家們都對千禧一代贊不絕口:他們不再熱衷于冷嘲熱諷,也不像X一代那樣容易倦怠。“他們的樂觀和自信讓我大為震驚?!盫ice公司43歲的副總裁肖恩·史密斯這樣說。他的公司由面對X一代的印刷出版業(yè)務轉向面對千禧一代的網絡視頻業(yè)務。千禧一代更能接受差異,更包容,這一特點體現在他們對待同性戀、女性和少數族裔問題的態(tài)度上,他們樂于接受“人各有異”的觀念。運營在線時尚雜志《新秀》的17歲的泰薇·蓋文森說:“非主流文化有其存在的根源。無論你是乖乖女還是非主流,都是一種個性。人們不再急于分清彼此,也許這便是千禧一代不叛逆的原因?!?/p>
如果還需要為千禧一代正是偉大變革的積極力量提供佐證的話,“最偉大一代”(生于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做出了決定性貢獻的一代人)的擁護者湯姆·布羅考(美國著名新聞人)也對千禧一代十分推崇。他把千禧一代稱為“審慎的一代”,認為他們謹慎面對生活中的選擇是應對生活的明智之舉。他說:“千禧一代宣稱要挑戰(zhàn)傳統(tǒng)。他們在尋找新的、更明智的處事之道?!边@一代人歷經了克林頓性丑聞、“9·11”事件、伊拉克戰(zhàn)爭、經濟大蕭條以及“阿拉伯之春”,但是比起他們對于個人成功的無限憧憬與自信、陽光、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而言,那些只不過是可憐的殘冬罷了。
因此,千禧一代并不完全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渾身缺點,一無是處,他們也有很多可貴的品質。他們認真而樂觀,接受現有的體制。他們是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和行動家。他們的世界沒有領袖。他們渴望得到不斷的認同——他們在試衣間里甚至還在拍照分享。他們害怕錯過任何東西。他們對名人有著狂熱的癡迷,但不會遠遠地崇拜他們。即使相信上帝,他們也不去教堂,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傳統(tǒng)和慣例的化身。如今30歲以下的美國成年人有三分之一沒有宗教信仰,這一比例達到了史上最高水平。比起物質財富,他們更向往新奇的體驗。他們時尚而保守,并不總是充滿激情。他們見多識廣,但是并不浮躁。他們討厭約瑟夫·科尼(烏干達游擊隊首領,被控犯有戰(zhàn)爭罪和反人類罪等),卻不會對其采取任何行動。他們對金融業(yè)持肯定態(tài)度。他們不亂花錢,雖然學生貸款奇高無比,但是信用卡債務卻比上一代人少——雖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住在父母家里,刷著父母的信用卡。他們離不開手機,但討厭用它打電話。
千禧一代不僅是史上人數最多的一代,可能也是我們可以準確了解和概括總結的最后一代人。一部分千禧一代現已為人父母,“千禧二代”已經開始讓父輩們心生敬畏,因為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更加優(yōu)越。這些孩子們也早已習慣于鏡頭下的自己,似乎一個普通的1歲美國男嬰的照片數量就已經超過了17世紀的法國國王。
我們參照數據歷數了千禧一代的種種缺點,自戀、懶散、自命不凡……但是一代人的成敗不是由數據來決定的,而應取決于他們是否具有應對挑戰(zhàn)和危機的能力。同樣重要的還有我們的看法。千禧一代是一群有著樂觀精神的偉大開拓者,還是當現實與理想相左時只會痛哭流涕的可憐蟲,全在于人們是如何看待變化和發(fā)展的。他們是值得信賴與期待的,未來便是見證。相信他們,相信未來。
[編譯自美國《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