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
孩子發(fā)脾氣是難免的,重要的是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突如其來的情緒風暴呢?我們先來看一段生活情景:
星期天,幾位心理學界的朋友帶著孩子到我家里來玩。大人們在書房里聊天,兩個四五歲的小伙伴在房間里跑著、叫著、玩著。突然,我們聽到亮亮的哭聲。原來兩個人在爭吵,圓圓很生氣地大聲嚷著:“我永遠都不跟你玩了!”亮亮委屈地撲到媽媽懷里。亮亮媽媽對我們示意:就讓他在我身上趴一會吧。過了一會兒,亮亮漸漸停止了哭泣平靜下來。
這時坐在一旁的圓圓媽媽問亮亮:“你生氣是什么感覺?。俊绷亮翉膵寢尩膽牙锾痤^,有些難為情地小聲說:“生氣挺無聊的?!蔽覀兟犃硕枷胄ΑA圓也不再生氣了,她開始向亮亮示好:“生氣是挺無聊的,不如我們來捉迷藏吧。”接下來,他們又興致勃勃地玩去了。
當圓圓和亮亮玩得正高興時,又來了一對年輕夫妻,帶著他們2歲半的兒子泉泉。泉泉看到有兩個比自己大的小朋友,很想跟他們一起玩。圓圓卻拒絕說:“我們不喜歡你,不跟你玩!”可泉泉還是堅持要跟他們一起玩,圓圓急了,拉著亮亮說:“我們走!”兩個大的在前面跑,泉泉就在后面追,他沒有把他們跑掉看成是對自己的拒絕,而是覺得這就是在玩,跑得還挺開心。就這樣,圓圓越來越生氣,大聲說:“我不要你跟著我們,就是不跟你玩,我只跟亮亮玩!”說著跑進書房,要去關門,想把泉泉關在門外。
我走過去對圓圓說,剛才你不是說想讓媽媽給你再生個小弟弟嗎?如果泉泉就是你的小弟弟,你怎么教他做游戲呀?圓圓想了一下,終于說:“好吧,我們帶你一起玩?!?/p>
這樣的情景,我想讀者朋友們一定也很熟悉,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亮亮在小朋友相處中遇到挫折,他那一刻的情緒是委屈和傷心的,他退回到媽媽的懷抱,以尋求支持和幫助。出現(xiàn)了短暫的“退縮性行為”,媽媽理解了他的情緒,沒有說教或強求他不要哭,而是給予他需要的擁抱和安撫。在得到媽媽支持性的回應后,亮亮受傷感得到了修復,有能力再次回到同伴的游戲中。
孩子的成長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探索外在的世界,同時又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可以在他覺得不安全或受傷的時候回來“充電”,之后,他會再次向外探索,這是安全的依戀模式。
5歲的圓圓已經有了一些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我們看到,圓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在兩個人游戲的階段,不喜歡“第三者”插足游戲。如果三個孩子一起玩,肯定會有一個被冷落或排斥,不是圓圓真心想排斥泉泉,是因為她對三個人一起玩還不熟悉。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和情緒釋放,她開始嘗試新的方式,三個孩子一起玩。
再來看大人們的反應。我們看到媽媽們在孩子發(fā)脾氣時都不急于干涉,而是給他們一些時間和空間,允許孩子們有表達自己情緒的機會。當圓圓說不喜歡泉泉時,泉泉媽媽也沒有出來干涉,而是一旁觀察著,留心看著孩子們的表現(xiàn),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消化情緒和處理矛盾。
當孩子在互動中出現(xiàn)情緒、對抗等發(fā)脾氣時,家長需要“看一看,等一等,想一想”再做回應,西方的心理學家稱之為3w(Watch、Wait and Wonder)方式。
如此做基于這樣的心理學假設:
(1)兒童有強烈的探索世界、與人交往合作的愿望,在跟父母和周圍人的相處中學習。
(2)兒童的發(fā)展欲望可能被不良的情緒掩蓋。當孩子感到悲傷、驚恐、害羞、孤獨或不被贊賞時,他良好的天性可能被掩蓋。不安的情緒會使孩子的行為“出軌”,不再對人抱有信任、合作、熱情的態(tài)度。
(3)孩子如果出現(xiàn)退縮、激惹或僵化的行為反應,可能是內心受傷的表現(xiàn),這類行為表明孩子在尋求幫助。
(4)如果孩子情緒糟糕又很倔強,父母或成人來到他的身邊關懷、傾聽他訴說煩惱,他就會從受傷感中解脫出來。
我們可以看到,當孩子煩惱或發(fā)脾氣時,并不意味著父母的教養(yǎng)失敗。父母的親切關注會鼓勵孩子充分體驗自己的煩惱。孩子的情緒發(fā)泄是一種自然的康復過程,能使他們恢復原有的愛心以及隨和、好學的天性。如果有人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那么孩子就會增強對自己以及對父母愛的信心。當孩子把那些不愉快的情緒表達出來,他們的心中會萌發(fā)出希望和熱情。
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因受挫折而信心崩潰、壞情緒爆發(fā)。我們以為孩子的情緒是針對自己的,好像孩子正在給我們的為人父母能力一個不及格,于是急于制止孩子發(fā)脾氣。這想法是錯誤的。這個時候,我們要把孩子發(fā)脾氣看成是他們在遇到無法應對的困難時,發(fā)出的呼救信號,我們要像一個穩(wěn)定的容器來幫助他們容納和消化這些緊張情緒,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抱持”。孩子會從父母的反應中慢慢學會如何表達情緒和情緒管理,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把這種互動模式內化,并逐漸發(fā)展出應對困難、接受挫折的能力。
(作者系華東師大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